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说起奇幻小说,我是五六年级时开始接触的,一本<幻城>打开了我心底尘封已久的门. 奇幻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每个字仿佛都是用金玉细心雕琢而成的,那样的柔美与舒适……一个个隐藏着欢乐的悲剧在质朴而又华美的语言上悄无声息地流过,流畅的文字叙述着一段又一段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2.
说起奇幻小说,我是五六年级时开始接触的,一本《幻城》打开了我心底尘封已久的门。奇幻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每个字仿佛都是用金玉细心雕琢而成的,那样的柔美与舒适……一个个隐藏着欢乐的悲剧在质朴而又华美的语言上悄无声息地流过,流畅的文字叙述着一段又一段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3.
一本小而薄的书上长着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津津有味地吸取着书中的精华.它的干是如此强壮,有郁郁葱葱的树冠.还有又红又大的果实,生机勃勃。而另一本大而厚的书上却只长了一棵瘦小的树.你看它骨瘦如柴.甚至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倒.叶子暗淡无光.果实更是稀少。  相似文献   

4.
搁浅十七岁     
十六七岁的花季本应发生些什么,但我的十七岁已来临,却什么也没发生,贪婪地望着周边的友伴在爱情的雨露中滋润着,痛并成长着,而我只能呆呆地翻着一本又一本饶雪漫、沧月的作品,在小说中妄想着自己能成为女主角,  相似文献   

5.
正茫茫书海,遨游其中,乐趣无穷。一本本书中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而在这上万本好书里,我选择了它——《同桌冤家之亲爱的实习老师》,这是一本幽默减压而又乐趣无穷的好书。平时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又繁忙,在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任  相似文献   

6.
本利用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原理,通过对近代侦探小说译介的个案分析,指出本的读解存在历史性误读,而本读解的历史性又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  相似文献   

8.
本节课教学的一篇散文——《老王》,是杨绛的作品。杨绛的散文,大多朴实无华,用真实的笔触抒写着许许多多爱恨情愁,叙述着一个又一个小人物的简单而又深有感触的悲欢故事。写好这些小人物,有赖于杨绛的细腻与博学,而解读这些小人物,若只停留在简单的情节了解上比较容易,解读作者的文风则难。于是,我把杨绛的《老王》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放在审美的坐标中,引导学生去解读,去感悟。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印象。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相似文献   

9.
父于绘本文字之魅力,素白而隐美。图画之魅力,娇艳而虚幻。温柔、平凡而富有哲理——这就是绘本。它总是缓慢而平和地叙述着。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安静地捧上一本绘本,然后在夜深的时候细细回忆,暖意就呼啦啦地涌上心匣。没有过多的教诲,淡淡的口吻沁入心间;而间接的温柔,又让所有僵硬的心脏因感动而跳跃起采。长年累月,凝结在柔软的心里,模糊而恍惚.却又是这样不容易忘却。持久、永恒。一朵清新的月季慢慢绽开,散发出淡雅的香气。虽然不惊艳。也并不醒目.却带着孤芳自赏的勇气,绽放着极其盛大的美丽。绘本的时代.终于来临。  相似文献   

10.
一本好的图画书,其文字与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讲述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富有童趣的画面来讲述故事。图画书的画面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一个又一个谜团般有趣的细节,值得慢慢读,细细品,在潜心品读中发现暗藏着的细节,揣摩细节传递的丰富信息,领略作者的独具匠心。而这些,是孩子独立阅读绘本所难发现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11.
《乐记》“和而不同”哲学思维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理念,“和而不同”是《乐记》音乐美学理论阐述中多次出现的基本思想。本文结合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哲学理论的学习,从新的思想高度分析《乐记》中。和”的含义及其哲学价值,指出这一重要美学思想不仅在音乐艺术中产生重要作用,也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体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文章在比较中把这种特征归结为以俗为美,从浅俗的外部形态、常中出奇的美学追求、世俗风趣的艺术品味、诉诸听觉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长篇小说《高老头》中 ,高里奥老头的惨死和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是两个典型的悲剧故事 ;从历史的角度看 ,是两个“时代落伍者”的悲剧 ;从道德角度看 ,是两个心灵纯洁、伟大的人物的悲剧 ;从悲剧审美角度看 ,鲍赛昂夫人的悲剧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高里奥老头的悲剧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透过独特的悲剧视角去关注永恒的人性,带给读者更多的心灵触动和对自身命运的反省,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以为数不多的诗而在学史上自成一家,对柳宗元诗的艺术风格似乎已有定评,如近年来通行的几种学史,都用“冷峭简淡”、“清峻简洁”等作柳诗的考语;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却是苏轼关于柳诗“枯淡”的评论。章着重探讨这两种不同评论如何产生,以及如何看待这二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引发对如何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作家艺术风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六朝隋唐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及牛马车辔的背景不成为独立的资料 ,因而谈不上什么审美价值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唐王朝到宋代鼎盛走向衰弱的变异 ,门阀世族的地位由荣而衷 ,庶族地主却通过科举入仕而由弱而强 ,代表地主阶级审美趣味的中国山水画也逐渐趋向成熟 ,宋代是确立中国山水画独立地位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在研究对象关系上含混不清,导致学科建设基础不稳。通过分析美和美育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教育美学和审美教育学的对象及其异同: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美的教育”为对象,即美育活动及其意识现象;不同之处是,审美教育学中的“美的教育”即审美教育,教育美学的对象则还包括“美学的教育”和“教育的美”。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论文运用音乐美学的原理,阐述了审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可变性、文化异性等特征,探讨了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表演主体个性与原作品共性的适中结合,群众审美意识对个体审判意识的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中总结适度把握审美意识对于钢琴表演“二度立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思维模式和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中国画家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情景统一,思与境偕、"物我两忘".中国山水画是充分融入主观情性的人化自然,是自然和人的生命精神的"写真".它要创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表现画家对空间的吐纳,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念,处处流连的情意.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原则是"气韵生动".气韵就是自然生命之气的节奏与和谐,它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山水画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学精神,满足了人类安顿心灵的需要,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