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心向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心境、学习愿望等,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心向,在学习古典诗歌时能处于"主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的效果也就比较好,它是有效学习至关重要的问题。"阅读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  相似文献   

2.
沈字 《学周刊C版》2014,(8):179-179
体验式阅读.即在教师指导、点拔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关注、感悟、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情智存在的亲历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之前或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为基础.挖掘课文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诱导式”“互动式”对话.  相似文献   

3.
为了便于学生自行阅读,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之前和每篇课文正文前都编写了简明扼要的阅读提示。它是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能使学生尽快把握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意图和学习方法。因此,阅读提示在教材中起着拨云望月、提纲挈领、导航引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语阅读前的“猜”●高翠英刘雪琴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听学生反映注意力集中不到课文中,这是因为学生对所读内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造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前有所准备并产生兴趣呢?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学会“猜”。“猜”的过程包括老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空和题...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的“起点”意味着学生学习某一知识进入准备状态,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准备状态表现为那些能促进学习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特点之总和。因此,对学生学习初中化学起点的研究能帮助教师深刻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探索性研究分析。一、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动机、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尽管这些准备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科学的,也  相似文献   

6.
分科型语文教材的《阅读》课本与综合型语文课本相比,除了课文的篇目及其编排顺序有所不同外,我以为最主要的特点,就体现在习题的编拟方面。因此,处理好《阅读》中的各类练习,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要重视练习的提示对于中学生来说,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把握住要点,是相当困难的。对此,编者除在每单元之前冠以“单元教学要点”之外,还在每篇讲读课文之前设计了“提示和思考”,在每篇自读课文之前设计了“自读提示”。另外,为了强调基础知识的“点”与“线”与“面”的关系,编者又在有些课堂练习和单元练习内,有计划地穿插和安排了些汉语、写作、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示和思考”,大都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从低年级进入高年级,面临的第一个新课题就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因此,第七册第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这项训练应贯彻到整个学期。目前,不少学生读一篇课文,仅仅停留于大声、反复地朗读和背诵,而这种“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苏霍姆林斯基)。要  相似文献   

8.
一、形成期待,先声夺人"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才会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也才会去充分地触摸文本的意蕴,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内驱力,这是实现悟读的必要准备。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教师,应  相似文献   

9.
“听读识字”是课程标准实验用书(北师大版)的一个突出特点。“听读识字”顾名思义就是借助阅读一篇篇课文来识字。在这里“阅读”是“听读识字”过程,课文则是阅读和识字的载体。而作为阅读和识字的载体——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具体  相似文献   

10.
孟继高 《湖北教育》2000,(12):28-28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孤狸和乌鸦》一课,在揭示道理之前,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喜欢孤狸还是喜欢乌鸦?”学生的发言很有趣: “我谁都不喜欢。” “我喜欢乌鸦,乌鸦很好玩。” “狐狸很聪明,我很喜欢它。”  相似文献   

11.
<正>课文是学生提高阅读素养的主要媒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挑细选出来的美文佳篇,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难课文”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所谓“难课文”,主要是指字数多、篇幅长、意蕴深的文章,虽然初读起来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但是“难课文”的编排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那么,“难课文”应该怎么教?笔者就以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谈谈“难课文”的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文章的教读,既要体现编者的意图、作者的写作主旨及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又要适合学生读解的心理。长期以来,作为教师,往往是将该篇课文的中心、作者的主旨介绍给学生。而学生呢,又洗耳恭听,接受老师的这种教诲,“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不敢从别的角度去考虑)。表面上看,学生掌握了该课文,理解了该课文的意思,但实际却很少有同学拿到另外一篇从未讲解过的课文阅读后,能够说出该文章的主旨。高考的阅读题,同学们需要自己去理解、分析该篇以前未见过的文章,往往得分率最低,就是这个原因。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还未进入教材之前,它只能作为人们阅读的一般性材料,阅读的主体主要是从中获取信息,或是休闲,或是获取一般性知识,即所谓的原生价值。一旦经过编者改编,进入教材后,它就增值了,除了原生价值外,还具有一种教学价值,即它是如何传播信息的,通俗地说就是作者的言语智慧。那么如何挖掘一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点呢?  相似文献   

14.
教具分为实物教具和电化教具等,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课堂是如何利用教具教学的。《秋魂》是初中语文中的一篇新教材,是一篇自读课文。此文文笔优美,含义隽永,尤其是对“秋魂”的理解,对于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物教学,让学生亲身体会“秋实”、“秋色”、“秋味”和对“秋魂”的理解。在教此文之前,笔者布置学习预习,疏通字词,朗读课文,并准备一些在秋天成熟的植物,特别还准备了几种未成熟的果子。上课时,五彩缤纷的果实被带进了课堂。学生能一眼辨别出成熟与未成熟的果实。此时笔者问:“成熟的果实…  相似文献   

15.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我们研“究联读扩展”式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丰厚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进行的。所“谓联读”,是在学生学有余力前提下,从某篇课文扩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文 ,共计 2 30 0余字。指导学生自读此文 ,要有明确的指导提要 ,以便使学生在有限的4 5分钟内有读、有想、有议、有得。在这篇课文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自传》和《哥白尼》,从中了解了传记文体的自传和人物评传。本文也属人物评传 ,关于这一点 ,学生阅读感知课文后 ,教师稍加提示或点拨即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 ,教师要在文章取材及语言特点上精心设计思考题 ,给学生阅读以指导。同时 ,要在导语中“瞻前”又“顾后”,使之起到衔接知识、自然导课、提出问题、明确学习要求之作用。【导语】学习前面一篇课文 ,我…  相似文献   

17.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覃晓舟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怎样解读才算到位?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旧教育模式下。“标准答案”一统天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一篇课文让学生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教师只要根据“教参”的提示把有关课文的方方面面知识或答案“转述”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这些知识或答案能够对付考试就行了。所谓阅读教学.其实只是“教参”的读者在阅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阅读的结果。教师的全部工作也只是当好“教参”的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中介人”而已。有人把教师讥为“二道贩子”.道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尴尬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上,在讲一篇课文之前。中学老师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甚至是标点符号。每个老师都会这样来分析某篇课文。这就是“认同式教学”: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生活琐记》是一篇新教材,选自《人民文学》一九六一年七、八月号合刊。作者川岛。该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对他们的思想和写作都有较大的帮助。我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他们思想很活跃,提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的有下面五个。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琐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细小零碎的事情呢?这些琐事都是微不足道的吗?“琐记”之前的“生活”二字能不能去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