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  相似文献   

2.
比喻、比拟、移就、拈连等辞格的划界,是个颇为麻烦的问题。从名称来看,“比、喻、拟”三者可以互训,因而比喻、比拟难以区别;从定义来看,比拟、移就、拈连都是“把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语移用到乙对象”(郑远汉/1982/P.62),三者亦难以分辨。如果将名称、定义综合起来看,这四个辞格的界限问题就更为复杂了。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它们加以区别,也有一定的效果(参看郑远汉/1982)。但是,像“比喻重点在‘喻”’、“比拟的重点在‘拟”’(黄伯荣、廖序东1991/P.225)这样一些毫无形式标志可供操作的区别条文,似乎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3.
比喻这一辞格在成语中广泛被运用,通过形式的缩略,本体、喻体、喻词三者之间的隐现情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成语即比喻类成语。论文主要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比喻类成语的反喻、倒喻、较喻三种变式类型及其与夸张、比拟、移就、借代、通感等辞格的兼用情况做分门别类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挖掘修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5.
[技法导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比喻句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二者的词叫“喻词”。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 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做比拟。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比喻与比拟,是文章生动形象的双翼。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运用它们来让自己的文章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6.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7.
(接上期)(四)掌握修辞格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些修辞在运用中容易混淆,使用时要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反问与设问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区别等。掌握这些修辞格之间细微的区别,在运用中就更能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首先,二者相比,比喻是“以甲喻乙”,重点在“喻”,本体和喻体联系的依据是它们的相似点;比拟是“以甲当乙”,重点在“拟(仿照)”,它不在乎本体与拟体有何相似点、相关点。其次,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需以不同类的两事物的“相似点”为基础;比拟则根据需要直接把一事物拟…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比拟是相似而又不同的两种辞格。比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比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它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 一、从外表形式看:比喻必须出现喻体,比拟则不必出现拟体;比喻或出现本体(明喻、暗喻)或不出现本体(借喻),比拟则本体和拟词(适宜表述拟体的词语)都要出现。如: ①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峻青《雄关赋》) ②……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  相似文献   

9.
许嵩歌词运用了多种辞格类型,如比喻、比拟、拈连、反复、移就和量词移用等,比喻分为:明喻、有暗喻词的暗喻、同位式暗喻、偏正式暗喻、主谓式暗喻、借喻。比拟分为:以物拟人、以物拟物、以人拟物。拈连分为:全式拈连、略式拈连。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移就分为:移人物性状词就抽象事物、移颜色词就本体。不同的辞格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格式和语法功能。各种辞格的运用丰富了许嵩歌词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10.
比喻面面观     
0.何谓比喻?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兼顾古今作品的修辞学专著)中指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作者并把它列为全书所阐述的“积极修辞”中三十八种辞格的首位。可见,比喻在辞格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1.比喻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表达方法。这种“以此喻彼”的辞格,源远流长。我们从所能见到的先秦文献中,就俯拾皆是了。  相似文献   

11.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汉语辞格中古老的人家族。《诗经》中“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家族的远祖。随着汉语的发展,比喻的子孙繁衍成林。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但划分嫌杂乱且有重复。到了近代,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开始注重于比喻的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濮侃在《辞格比较》(下称《比较》)一书中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引喻、反喻、曲喻、较喻、潜喻九种。划分之详细,阐  相似文献   

13.
《湖南教育》将一束讨论比喻和比拟区别的信稿转我,嘱我写点东西。我就从下面的两个实例谈起吧。①“四人帮”是害人虫。……埋葬它,这帮狐和狼!②春天象小姑娘,……笑着,走着。上述两例,有的说是比喻,有的说是比拟。为什么会发生分歧呢?原来这两种辞格都有一个“比”的特点,即用别一事物(B)来比思想的对象(A)。A 和 B 是构成这两种  相似文献   

14.
比喻最常见,但它又常常与其它修辞方式相混淆。以下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的“喻”是“说明”的意思,比喻着眼于“相似”,大多属于对喻体作静态的说明或描写,突出本体“像什么”。比拟的“拟”是“仿照”的意思,也就是直接把本体当作拟体来描写,大多是动作神情的描写,突出“做什么”。在句中,各种方式的比喻的喻体名称都是出现的,而比拟的拟体名称却是不出现的。例如(拟体动态用“———”标示):(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相似文献   

15.
“较喻”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与一般的比喻不同之处是:一般的比喻总是将甲物喻乙物,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较喻则是将甲物与乙物相比较,从而相喻,即在比较中进行比喻,不是说甲物象乙物,而是说甲物不如乙物,或甲物胜过了乙物。这种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用语也较简洁,通过比较而进行比喻,比喻的结果,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17.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的相同点是:都是用甲来形容乙。比喻可以用人比喻物,或用物比喻物。或用物比喻人;比拟也可以用人比拟物,或用物比拟物,或用物比拟人。如: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以人比喻物)②那喷薄而下的钢水呀,好像朝霞映照着高山的瀑布。(以物比喻物)③你们是初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以物比喻人)④井冈山的翠竹呀!去吧!去吧,快快去吧!(以  相似文献   

19.
贵刊去年第九期载《这种说法欠妥》一文认为: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基础训练6中的第三题:“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一句不是比喻句,而是夸张句。笔者认为该句是比喻句,属于比喻辞格的十种变化形式之一缩喻。比喻除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博喻、连喻、例喻、反喻、诘喻、缩喻、扩喻、引喻、较喻、讽喻十种变化形式。所谓缩喻即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20.
传统修辞学中比拟辞格包括拟人和拟物。本文参照前人对隐喻的分类方法,根据词性特点,将《威尼斯商人》的比拟辞格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威尼斯商人》比拟辞格的认知特点,总结比拟辞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