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到国旗,老许就讲起了一个故事。老许告诉我,他的女儿许舰去了美国,就在缅因州读大学。那是个小镇,名字老许说不清。小镇只有这所大学,大学便是那座小镇。这在美国很普遍,学校要是搬家,小镇就得关门。许舰那所学校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5名,巧了,全是女生,名副其实五朵金  相似文献   

2.
我在荷兰莱顿大学读哲学,2021年1月硕士毕业了。2020年11月末,我就买好了回老家沈阳的机票,开始安排行李寄送及荷兰这边学生宿舍的退订、学生证注销等事宜。对我来说,今年“回家过年”不是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3.
董君武 《上海教育》2013,(34):59-59
几年前有一个报道: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考察,他们在校园内随机访谈学生,问他们为什么报考这所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因为高考考出高分,就应该读这所大学。代表团回国后的考察报告中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未来并不可怕,因为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大学、选择专业不是基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个结论是值得中国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西部两州交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白石镇。20年前,这个地处偏僻的小镇,因有一条旧铁路将小镇与外界相连,镇上几十户居民并不感到寂寞。小镇上的房屋建筑也很漂亮。没想到后来老铁路由于连年亏损,不仅停止运营,而且被拆除了。镇上的居民开始外迁。到了最后,只剩下漆匠布格斯一家了。无论妻子儿女怎么动员,布格斯就是不愿意离开故土。他说小镇是我的根,我就留守在这儿,替大家看着房屋,以后你们回到小镇还有一个家。  相似文献   

5.
1978年年初,我背着一个自制的小木箱,从苏北的一个小镇,来到了苏州,来到了这所当时叫做江苏师范学院的学校。从此,我的生活、我的命运就与这个城市、这所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读的是政史系,100多人的班。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在荷兰顺利获得硕士文凭却无法回国的上海女孩的真实经历——因为暂时闲居荷兰,经常到一个中国留学生常去的论坛上看看帖子。有一天看到一个女孩在"学生市场"的版块上卖一些从国内带过来的小饰品,于是打电话过去联系,这样便认识了秦鹂。秦鹂来自上海的一个单亲家庭,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硕士,2005年夏天毕业。她很想毕业了回上海找工作,但她妈妈却坚持要她在荷兰找份工作。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为找工作弄得焦头烂额的秦鹂向我讲述了她在荷兰两年的学习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7.
大学时我上了一个这样的学校。很多人都知道中华女子学院,但是你知道它有一个分院吗?我就是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毕业的。我的这个学校和专业都是被规划的,因为当年高考考得很让人失望,所以我决定接受一次大家所说的正规的路,去读了这个大学里的一个物业管理专业。好多人说这是一个新开的专业,以后好就业。入学后我发现好多人都是被调剂到的这儿,好多人都在抱怨,尤其是男生。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读了两年半土木工程专业之后,我考虑出国再读几年书。于是自己申请了几个英国的大学,包括L大学、A大学、P大学、E大学和N大学,前4所大学同意让我从本科的二年级开始学习,但是N大学要我从一年级开始学。我决定不上N大学了,从前4所大学中选一个。听说P大学和E大学不是一类校,经过选择我又决定放弃这两所大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学生更有竞争力了,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很刻苦,不仅因为我们很勤奋,还因为我们的背后有国家的支持。——李大庆我庆幸自己的留学选择在我硕士毕业前,大概是2006年年底,我获悉教育部即将在2007年年初正式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当时时间已经非常紧了,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立即着手准备申报。其实很久以来,我内心就埋下了出国留学的愿望,但一直在做两手准备。除了出国深造,在国内读博士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连就业都考虑过。我读的是理科,属于研究性专业,特别想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愿望。多出去闯  相似文献   

10.
从2002年开始环球旅行至今,我发觉世界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感兴趣,不论走到哪里,都常常能碰到用汉语热情招呼“你好”的人们。不过,在荷兰这个小镇上的一个小娃娃竟然认识我手上的中国结,还是让我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06,(Z1)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对于我这个一直依赖在父母身边、去年却只身一人赴英国求学的人,终于有了切身体会。我所在的大学位于伦敦以北的一个小镇,中国学生一直很少。正是这个原因,我和中国学生特别亲近。我和另外三个中国学生合租下了一幢二层英式小楼。因为这小楼位于较热闹的街边,大家上学下学、买东西,都要经过这里,都会进来坐坐。每逢节假日,大家也会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家常课,内容是教学包含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法。课中学生们对屏幕上“4080007”这个数的读法产生分歧。部分人认为应读作四百零八万零七,另一部分反对者则坚持读作四百零八万七。“说说看,这儿的三个0为什么不读?”我先问读错的学生W。“这三个0在万级末尾,不用读。”W振振有词地说道。这三个0在万级末尾?还没等我寻思出这个小家伙的脑袋是怎么一回事时,另一个声音响起来了:“彭老师,我也觉得这儿的0不用读,你听——”我扭头一看,又一个学生J站了起来,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地读了起来:“四百零八万七,多好听啊!”夸张的声音马…  相似文献   

13.
看到这个小镇轮廓的时候,感觉相当诡异。这个小镇的人们是不是一直都被困在这里,矜持着这个小镇的尊严。他们似乎永远逃不出来。小镇的人们在这条河的两岸生活了多少年了。像是已经扎了根,不过总有一天会死去。不过,死亡需要时间。今天是个艳阳天。天气很好。我和Z打算去乌镇。它离杭州不远,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去年8月份来到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东北部的小镇HOLYOKE,小镇只有两千居民,在这里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我就读于HOLYOKE高中,学校由初中和高中组成,一共只有270名学生。每个年级大约有40人。我居住在小镇的接待家庭中。接待家庭的爸爸是我所在学校教授美国历史的老师,54岁。妈妈是家庭主妇,36岁。她在家读大学的网络课程,学习的是医疗管理,毕业以后,会在社区医院工作。由于他们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成了家中唯一的小孩。  相似文献   

15.
他们是父母的骄傲、学校的宠儿、同龄人的榜样,但是为什么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考之后逃离中国?事件背景如果问一名高中学生:你愿意到国外去读大学吗?请估计一下,有多少人会回答“愿意”。记者在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进行的调查显示:83%!这真是一个惊人的结果。与此同时,众多媒体的报道早已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已经有大量的中国学生到国外去读大学了!近日又有消息爆出,预计2007年,将有3000余名超过国内高校重点线的中国学生入读美国本土大学。其他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爱尔兰等国家,也把招收中国学生入读大学作为一项…  相似文献   

16.
一位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我们普华永道应聘,我们问她为什么学酒店管理。她脱口而出:“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不是我所能选择的,我从进了大学就没有一天喜欢过这个专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高级行政经理顾宜亲历的这个故事其实在当下的大学教育中还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7.
如莹还在国内时,曾经问过自己的一个外国朋友,到美国后会被叫成什么,她很坦诚地告诉如莹,“他们会叫你‘Alien’(外侨),就跟你们的中国人叫我‘老外’一样。”一年前,如莹来到了美国中部这个大学小镇,在计算机系当了一名研究生,副修教育,成了一个真正的老...  相似文献   

18.
一生磨一镜     
在荷兰,有一个初中刚毕业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六十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没有再换过工作。也许是工作太轻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有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珊迪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呢?”接着让孩子们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并思考,然后,他请一位小男孩子来读。这男孩子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颤着声音读道“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声音始而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20.
<正>不是42欧元的金钱问题中国有不少父母,只要力所能及,绝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关系网帮助孩子摆平。可在荷兰,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让孩子受挫,也少有父母会用钱来帮孩子解决问题。我一个荷兰朋友18岁的女儿读大学一年级。荷兰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