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雏 《陕西教育》2004,(10):43-43
《语文教学大纲》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从根本上树立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的基础。 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素养和能力到底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
1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旧教材中,“一元二次不等式”安排在必修五第三章“不等式”里,而在《标准》中,该内容属于高中预备知识,在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以下简称《必修第一册》)中安排在“集合”“简易逻辑”“不等式性质和基本不等式”之后.随着编排位置的改变,该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涵义有何不同?它是如何反映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又该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1 数学关键能力的认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面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有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内涵上看,关键能力显然是核心素养的外显,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6个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并没有对数学关键能力具体叙述.从核心素养的描述上,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出现…  相似文献   

5.
学术,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辞海》)。学术素养,就是做学问的能力和修养。在笔看来,语教育三大教育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学的能力,训练写作章的技能”可以用“培养基本学术素养”来概括。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术素养将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漠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数学核心素养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观念、数据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旧课标”)中十个核心词相比较,“新课标”中初中学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用“抽象能力”替换了“数感”与“符号意识”.这一改变,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加减法”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与这两者对应的核心素养分别为数感、运算能力。进一步分析知识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内涵的关联,“小数的意义”可以落实数感的主要内涵“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可以落实运算能力的主要内涵“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据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素养目标为:通过分一分、标一标、  相似文献   

8.
2020年高考改革中最重要的政策方向来自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载体。  相似文献   

9.
模型观念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在小学模型意识培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近来,笔者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下逐步探索模块化、整体性专题复习课的设计与实践,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在“线段之和最小值问题”专题课教学中抓住“模型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相似文献   

10.
“素养”一词.指的是人的经常修习培养。《汉书·李寻传》云:“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可见,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教师,其职业素养就更不可忽视了。语文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每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让自己的学生具备这一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如何让学生具备这一素养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感受与欣赏”的内容,旨在培养初中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素养中,感受能力、听辨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最重要的组成,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感受与欣赏”进而达到的.本文着重探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把握住经典音乐之“魂”,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宗旨,由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构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具有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施计划、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并不是通过学习教材知识或者做练习题就可以达到的,最好的转化方式要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时采用“照方抓药”或者“不抓药”的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可见,转变生物实验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何艳菊 《南昌教育》2006,(12):16-1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我国21世纪学生提出了6个方面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一是信息获取能力;二是信息分析能力;三是信息加工能力;四是信息创新能力;五是信息利用能力;六是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而养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叶圣陶先生说:“学习国文应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说写作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离不开写作.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给语文课程定性时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这里,把“审美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在一起,成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三个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率,文章围绕扶贫剧《山海情》中大有叔在致富过程中遇到的“搬不搬”“种不种”“变不变”3个难题,开展了高中地理“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的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七至九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一般不少于500字。”在语文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9.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又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对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释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  相似文献   

20.
“共轭”是高中数学教材中不太清晰的概念,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共轭”究竟是什么感到好奇.文章以“共轭”大概念为主题设计数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共轭”,还可以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信息收集、知识发现、合作交流等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