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所张雁云课题组赵方等博士利用同种异基因小鼠骨髓移植模型研究发现,移植后受鼠体内细胞冈子osteopontin(OPN)出现持续性的上调表达,以研制的中和性抗体体内阻断OPN能够显著抑制移植后GVHD(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且,阻断OPN后能够抑制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迁移以及生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I0003-I0003
线粒体就像生物体内的电池,为几乎所有细胞供应能量,而支持这一供能过程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个谜。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0日(北京时间)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研究人员通过查阅人类基因组项目数据库资料并结合实验分析,终于发现了驱动线粒体钙通道机制的关键蛋白。该发现发表在6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美发现提高小鼠胰岛素敏感性新法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去除实验鼠体内的一种关键调控蛋白,可显著提高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项研究为糖尿病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途径。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细胞》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培育了体内脂肪细胞缺少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10,(5):9-10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东京农业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期在利用老鼠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分化发育成全身各类细胞的能力较低。这一研究结果已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5.
朱钦士 《金秋科苑》2013,(15):23-27
A:细胞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所有生命形式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且所有的新细胞都从已有的细胞分裂而来。这个学说把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放到了坚实的基础上,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其意义不亚于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理论。  相似文献   

6.
《科技广场》2003,(8):48-48
在营养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有些营养素有提高肌体免疫力的作用。这些营养素是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_6以及铁、锌和硒。 维生素A在体内可提高粘膜表面的局部免疫能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维生素A最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网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教授张莉莉课题组研究发现,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LR4(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膜增生,为临床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心血管研究》上。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研究表明 ,人类的疾病与 DNA遗传基因有密切相关。人体衰老、患病 ,实质是基因受损导致人体器官的细胞老化和损伤。基因受损 ,则遗传信息指令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体内一些有用的化合物 ,如蛋白质、脂肪、糖类、酶、激素等的合成代谢也不能正常进行 ,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给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之用 ,而使老化的细胞留在体内 ,老化的细胞既无细胞分裂的能力 ,也没有免疫力与抵抗力 ,一旦细菌侵入 ,身体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病”。如何修复受损基因 ,首先由美国科学家达尔贝科在 1 986年提出并筹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10,(3):9-10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宣布,他们绕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这一步骤,直接将老鼠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研究人员指出,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中,成功将皮肤细胞完全转化为功能性的神经细胞。该发现或将彻底革新人类干细胞治疗的未来图景,改变我们对于细胞如何选择并且如何在人体内维持其特性的理解。相关研究发表在2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网络版上。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人员已发现一种可控制纳米粒子(药物载体)形状的新方法,研究还展现了纳米载体的形状对治疗癌症等疾病的功效会有很大的不同。研究成果发表在10月12日《先进材料》杂志网络版上。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因治疗技术不使用病毒携带DNA(脱氧核糖核酸)进入细胞,因而可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在体内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将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到新生3d的小鼠侧脑室中,分别于移植后0d,9d和14d处死受体鼠,取其脑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后行冠状面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MSCs的植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植入细胞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定位双重标记的植入细胞,结果:受体小鼠脑中均可检出植入的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特异的微管相关蛋β-Ⅲ-Tubulin(Tuj1),微管相关蛋白2(MAP2),一些细胞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hMSCs植入后受到脑组织特定微环境的影响,在体内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并参与到发育的神经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
科技日报讯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科学家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上。  相似文献   

13.
国外科技     
《今日科苑》2013,(6):7-7
荷兰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的途径有助于开发出全新疫苗阻止此类病毒的传播 最近,荷兰伊拉斯姆斯医疗中心(EMC)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识别出一种新的致死性冠状病毒(hCoV—EMC)感染细胞的途径,有助于从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角度深入研究该病毒,促进治疗策略开发,帮助人们抵抗这一最新出现的疾病风险。相关论文发表在2013年3月14日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男性中,前列腺癌是最常诊断和位列第二致死率的肿瘤,一生患癌的危险概率约为1/6。前列腺组织是由胚胎泌尿生殖窦(urogenital sinus, UGS)发展形成的一个导管-腺上皮结构,这种导管-腺上皮结构是由高柱状的分泌性的腺细胞和扁平的基底细胞组成,这两种细胞分别表达特异性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和生物学标记。在大量的前列腺癌研究中发现许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突变,但是它们在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目前,尚缺乏对正常人前列腺上皮组织如何转变为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人前列腺癌体外和体内模型的综合应用有助于研究前列腺癌的形成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特征,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来源于手术新鲜组织标本并能表现不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永生化细胞系作为转化医学研究新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3,(21):59-60
《自然-纳米技术》新型纳米芯片能检测罕见循环肿瘤细胞 在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芯片的帮助下,诱发早期癌症患者体内癌症扩散的一类细胞能够被高灵敏地检测出来。《自然-纳米技术》上的这项研究发现意味着,对这类细胞的分离与修复能够贯穿于癌症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中。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锌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纳米氧化锌(ZnO)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物学效应。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纳米ZnO颗粒物的理化性质。然后,使用0mmol/L、0.1mmol/L、0.5mmol/L、1mmol/L、5mmol/L、10mmol/L的纳米ZnO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MTT 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并且测定1mmol/L 纳米ZnO染毒24h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生成。实验所用的ZnO纳米颗粒为长75 nm、直径20nm的针状纤锌矿晶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颗粒对A549细胞的生长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培养液上清中LDH活性显著升高(P < 0.05),胞内CAT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1),但SOD活性下降不明显。荧光染色检测发现染毒后A549细胞出现细胞凋亡,而且细胞内ROS的生成与纳米ZnO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是纳米氧化锌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产生活性氧,引发细胞凋亡,并产生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7.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会发生编程性死亡(即细胞凋亡),使得细胞数量得到精确调控。细胞凋亡调控的异常与癌症、自身免疫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参与细胞凋亡调控的分子机制,及细胞凋亡调控的异常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09,(5):113-113
研究人员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Olaf Bergmann及其同事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9.
正美国一个研究团队通过筛选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成功发现了能够恢复小鼠体内端粒长度的小分子,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能够防止基因DNA密码的"磨损",在生物健康和衰老进程中至关重要。但在细胞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I0019-I0019
【导读】加拿大科学家在最新一期《当代生物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通过对绿藻进行研究后发现。基因缺陷可使纤毛(人体细胞上极其微小的触须)变得过长,而当触须尺寸不正常时,其捕获的信号就会被误读,从而造成致命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