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批评家。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永远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因此,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既体现出传统批评的神韵妙识,又显示了现代批评的逻辑严密,于逻辑中透着灵悟,在睿智中散发着浪漫,将中西文学批评的优长熔于一炉,呈现出灵妙与思辨共存的风格。这种科学的批评规范对现代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重新出版了,这对我们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来说,是很有意义的。长之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长之先生在这本书里,以他特有的优美的笔调,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和《史记》,并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论证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和艺术。全书充满了闪光的语言、精辟的论断、深刻的论述和翔实的引证,尤其是其中许多富于开创性的见解,更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以后的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论著中的不少的论点,都可以从长之先生的这本书里找  相似文献   

3.
李长之一直践行的是勇敢地为文学做任何批评的批评精神,这就决定了其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其文学批评的特色是关照作者的精神世界,凸显了批评家的主体精神。本文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和浪漫的批评风格两方面来论述其文学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迹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旧书摊上淘到的。  相似文献   

5.
由我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撰写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的第七章第六节认为 ,司马迁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见以为 ,司马迁思想中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但并不占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其根本思想依然是儒家。司马迁在李陵一案中的态度和立场及著述《史记》的前后经过足以说明问题。在其一言一行中仍十分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仁、义、礼、智、信 ,重修身立命、亲亲、立德、立言、多情善感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的书评及其理论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中致力于书评最勤 ,数量最多的学者。他认为书评是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在批评精神 ,批评的精神在忠实 ,在求真。同时书评应有独立的价值 ,既包括自己的主张 ,自己的体系 ,也指文字的优美 ,本身是有力的创作。李长之的书评理论及其实践对现在的书评工作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总的特色。研究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有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因此,在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三国时的曹丕和西晋时的陆机都曾对文学风格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十分简略。直到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文心雕龙》中关于风格的论述主要见于《体性》、《风骨》、《定势》、《时序》、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
受生理因素以及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语言相对男性在词、句法以及话语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点。以小说《血色浪漫》中女性人物对话为例,从话题选择、会话策略以及幽默的角度对其话语风格进行总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文学批评巨著.用现代美学的观点,从文学自身的规定性,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风格进行美学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的文学观是西方与东方、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在强调文学传达情感、纯粹直观的同时,又承认文学的功利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李长之建构起严格、精确、深入的批评理论体系,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特征、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闪烁出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钢琴作品《六月船歌》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创作的。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这对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作品的风格上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从标题性、民族主义特色以及曲式分析了《六月船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杜牧(公元803年——853年)是晚唐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明代胡应麟(《诗歌》中有“俊爽若牧之”之语,清代刘熙载谓“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56页)这些对杜牧诗歌的形象概括揭示了其风格特征,也代表了以往传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杜牧诗歌风格的成果。象对任何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一样,对杜牧诗歌风格的研究也可以有不同的评价。现代文学心理学认为:“作家的个性外观于作品的风格;从作品的风格又可以窥见作家的个性心理。”“风格即人”是布封的名言。毫无疑问,作为区别诗人风格的特征应当从诗人个性心理方面探究其生成机制;而过去以传统文学批评模式对杜牧诗歌风格以至所有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在德国浪漫主义精神资源的影响下对《红楼梦》的作者态度和文学技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红楼梦》中理想性和虚构性的诗学价值,是红学从史学研究到文学批评的转变过程中的不可或缺一环,具有余英时所谓的“红学革命”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其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又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不追求"为人生"的文学。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他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要求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伟大的历史学家。这种精神体现在《史记》的字里行间,具体表现为:对具有自由浪漫精神的人的热情赞扬;对儒家繁文缛节的批判和对清静无为政治的推崇;写法的多变、语言的不尽合规范和风格的奇逸;“舒愤懑”的文学观。父亲的影响,壮游的经历,时代精神的熏陶是司马迁自由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阿甘正传》是一部妙趣横生而又感人至深的美国电影。故事围绕患有轻微的智力障碍的孩子福雷斯·甘的成长而展开,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本文从浪漫的情节、抒情的音乐、生动的意象、诗化的语言与心灵的拷问几方面来探究其诗化风格。  相似文献   

19.
品书录     
《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5月出版)余英时先生毕业于香港新亚书院,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过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主攻中国历史,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这本命名为《中国《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5月出版)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先生(1910-1978)一生勤勉,著述甚丰,著作和译述有近30种,单篇论文也在百万字以上。长之先生的代表作《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又由三联书店出版,前后相距36年。我买到的就是1984年的三联书店版,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都春熙路的旧书摊上淘到的。此书小32开,328页,定价1.10元。而封底还盖有大号的"特价"印章,可知当时买这本书只花了几角钱。但这本书的价值,却正好与那刺目的"特价"相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而今,距长之先生此书初版已经60多年了,又有多少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著作能够超越它呢?我之所以在辗转多地、数次搬家的情况下保留此书,完全出于对长之先生及其学术的钦佩。此书也是我在成都三年求学期间,无数次逛春熙路旧书摊的一份收获。读长之先生此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他对于研究对象的专注和深情。在此书的《自序》中,长之先生向我们吐露了他写作的艰辛,而"写完了,校完了,也觉得仍是十分空虚,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地若有所失之感似的。只是在初写时,最不满意的是关于李陵案的一章,谁知在重校时,我却为这一章哭了,泪水一直模糊着我的眼"。"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司马迁因此案而受到的巨大创痛,激发出来的强大人格力量,长之先生感同身受,不能不哭。此书论及司马迁在"李陵案"后感慨于资财缺乏、伤心于世态炎凉、痛恨于狱吏惨酷的文字,如"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等,长之先生也曾直书"真读之欲哭!"我们不能忽视此书写作的时代和地点,那是上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长之先生身处战时陪都的重庆,此书的一些重要章节就是在当时的重庆完成的。追慕先贤,感时伤事,李先生难免锥心之痛。这使得长之先生在论述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的时候,几乎字字饱含深情,而又不失逻辑的严密。这种对于研究对象的真情灌注,正是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所欠缺的。长之先生对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无疑具有世界的视野。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就像王国维先生率先运用西方哲学观点研究《红楼梦》一样,长之先生也是运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研究司马迁的先行者。我们注意到,在此书中,长之先生特别注重司马迁的历史传承,直言"司马迁是第二个孔子,《史记》是第二部《春秋》"。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长之先生还将司马迁与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左拉、渥兹渥斯等比较,称"莎士比亚号称具有世界的眼睛,司马迁也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确是亚里斯多德那一型的哲人!"甚至柏拉图、莱布尼茨、弗洛伊德等西哲的观点,也被长之先生运用到司马迁的研究中。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相信,你读了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的论断有更为深切和丰富的认识。正如长之先生在此书中所说,"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苦闷,深情,这是那一个时代的共同情调,而作为其焦点,又留了一个永远不朽的记录的,那就是司马迁的著作!"毫无疑问,通过长之先生的著作,我们可以深入司马迁的灵魂和情感世界,体会司马迁的雄心、伤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情怀;通过《史记》,我们可以回望司马迁所处的伟大的时代,感受那狂飙突进的青春气息、如日中天的帝国气象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世相。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