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泉 《初中生学习》2013,(11):23-23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了。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有过这样的担心:“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氧气都将被消耗殆尽,人类将趋于灭亡。”看看地球上的生物圈,无论是60亿的人口,还是无以计数的动物,甚至包括不进行光合作用的非绿色植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19世纪以来,100多年来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大气成分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了。早在19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曾经为地球上的氧气有过这样的担心: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氧气都将被消耗殆尽,人类将趋于灭亡。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从自然界采到一块8000万年前的玛瑙,发现其中密封着一个气泡,经检测,气泡中的氧的含量达30%,也就是说8000万年前,地球大气中氧的含量为30%。各位小朋友都知道,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据环境科学家测算,现在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为21%。原来,从8000万年前至今,地球上氧气的浓度一直是在减少哦,而且科学家通过不断实验发现:人类会感觉到舒适的氧气浓度为20%——30%,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生存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保护氧气了!不然,我们“地球家园”可能就不会再适合人类居住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茫茫太空里先建设一个“星际家园”呢?我们知道,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增加地球大气里氧气的含量就要多多植树!而在众多的星球中,火星是最有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是火星上二氧化碳的含有量是95%,几乎没有氧气,人类移居火星最大的难关就是“缺氧”,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的研究目标就是——  相似文献   

4.
不胜惊奇     
谢小兴 《高中生》2010,(11):28-28
一个人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大谈氧气的发现。他说:“氧气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5.
不久以前,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从自然界获得了一块8000万年前形成的摇油化石,发现其中有一些密封的气泡。经分析,气泡中氧气的含量高达30%,而不是现在大气中的20.8%。这表明,在过去的8000万年里,地球上的氧气已耗损了1/3。近100多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石油和煤为燃料,以及世界人口的爆炸性增殖,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许多化工产品耗氧甚多,因而大气中的氧以更快的速度被消耗,并大大地超过了氧的再生能力。居国际环境保护科学家的测定,从18ho到1980年的120年中,大气中的氧气就损耗了5000亿吨,占氧气总量的万分之五,氧气是…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最早关于氧气的记载是在八世纪我国的《平龙认》中。约十个世纪后,与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时期的荷兰化学家德兰贝尔、瑞典化学家舍勒,以及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都发现了氧气。但是,这些遇到氧气的人由于观察不全面,忽视了新生事物,没有取得发现氧气的殊荣。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让自己长得更庞大,并掌握对地球的统治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2亿5百万前与5千万年前地球大气层中氧气含量的两次大的增长。以上观点并非无稽之谈,这是美国新泽西州罗特格斯大学海洋与海岸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法尔科斯基教授与其同行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2005年9月30日,著名的美国《科学》周刊发表了法尔科夫斯基小组的这一研究成果。法尔科夫斯基小组通过分析海底原始沉积物中碳和硫的同位素记录,计算出过去数亿年内大气中的氧含量,结果发现,6亿年的大气氧含量约为20%,与现在相近,直到4亿年前一直相当稳定。大约3亿年前,氧含量突然升高到30%,随后在2.4亿前骤降到12%。到了5千万年前,氧气水平回升到17%。到4千万年前,这一含量达到了23%。现在,大气中氧含量达到了21%。研究人员在报告中说,大气中氧气含量的上升,对大型动物的进化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法尔科夫斯基说:“更多的氧气应该有益于哺乳动特的进化。哺乳动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效率要比爬虫类动物4到6倍,因此,它们需要较高的氧气浓度使肌肉有效地工作。此外,较大的哺乳  相似文献   

8.
氧气     
汤姆:老师,吉姆说氧是在18世纪才被发现的。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老师:对呀,吉姆说得完全正确。汤姆:完全正确?可是,我的看法不同。老师:为什么?汤姆:如果吉姆说的是正确的,那么,在氧气发现以前,人们呼吸的是什么呢?氧气  相似文献   

9.
<正>在地球的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我们每日每时每刻都重复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于是,有人要问了: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过一会儿,我们会发现叶子表面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并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燃烧得更旺。我们知道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所以可以得知收集的气体是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法布里发现了大气中的臭氧层,并且指出了它的特性和作用,从而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到处存在,但含量很少,是大气的微量成分。在大气层  相似文献   

11.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舍勒正式发现氧气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他用加热氧化汞、硝石、高锰酸钾等方法制取氧气,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发现氧气要早一年。舍勒还曾研  相似文献   

12.
数字新闻     
“好奇”号火星车最新的高精度测量表明,火星大气组成成分与地球大不同,这颗红色星球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氩气、氮气、氧气和一氧化碳组成,其中二氧化碳约占96%,氩气和氮气各占1.9%,而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氧气则微乎其微.去年8月登陆的“好奇”号不仅发回了火星大气成分的详细数据,  相似文献   

13.
森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据研究,1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000千克,放  相似文献   

14.
氧气是大气中体积含量仅次于氮气的组分。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海拔高度上,氧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氧含量与先前的共识有显著差异,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差异。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野外采样结果表明,氧含量为19.91%~20.78%,低于全球大气氧含量的平均水平(20.95%)。夏季氧含量高于冬季,白天氧含量高于夜晚。除海拔外,气象因子(如气温)和植被条件(如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也对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产生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植被覆盖条件趋好,这很可能进一步减缓本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氧气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气体,人和动植物生存离不开它。在空气中氧气约占1/5的体积,能供给生物呼吸和支持可燃物燃烧,那么氧气是怎样发现的呢?在18世纪以前,那时人们认为空气只是一种元素,是单一的物质。到18世纪70年代,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空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舍勒在中学读书时聪明好学。因父亲是个小商人,不能供他上大学,14岁便进了一家药店当学徒。在学徒期间,他除了努力学习配药技术外,拼命读书。他热爱科学,特别喜欢化学实验,很快成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史上,与机遇走了个对面,却鬼使神差般地擦肩而过,被后来人捧了个“金娃娃”的现象,不在少数。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加热盐得到了氧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加热氧化汞也得到了氧气,但他们被流行的“燃素说”蒙住了眼睛,真理碰到了鼻子尖竟毫无反应。此后不久,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加热氧化汞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能助燃的氧气,推翻了“燃素说”,阐述了著名的物质不灭定律,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此外,德国化学家维勒痛失“钒”的发明权;英国细菌学  相似文献   

17.
1 滴管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的妙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安排有这样一个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如图1所示).实验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入集气瓶补充氧气的体积. 该实验在秋季学期开学后的9月份进行,而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大气压强知识,学生则在11月前后的物理课中才能学到,头脑中没有大气压强知识,学生不明白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流进集气瓶,更不明白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中空气里氧气的体积的道理.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将小小滴管派上了用场.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的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据统计,地球上生物的呼吸和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每年大约要消耗1千亿吨氧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所耗氧气的质量会逐渐增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也随之增加,那么,会不会有一天,地球上氧气耗尽,充满二氧化碳以致人类无法生存呢? 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自地球大气  相似文献   

19.
地球周围的大气,按其高度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散逸层。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在大气中含量甚微。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最关键的组成成分,其厚度约为10~15千米,浓度峰值在离地面  相似文献   

20.
雷电的功劳     
科学研究表明,雷电是一位勤奋的"空气清洁工"和一座巨大的"化肥制造厂"。它的积极作用远高于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20世纪30年代以来,臭氧层遭到破坏。但庆幸的是,每当雷电交作时,空气中一部分氧气会被激变成臭氧,来弥补臭氧层的损失。此外,闪电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