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技术在赋能教学迭代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伦理风险。在阐释教师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内涵基础上,基于智能技术支持教学的三种典型应用场景,分析智能技术不合理应用所引发的伦理失范行为:个性化智能推荐系统引致学生出现同质化发展倾向,智能技术支持的学习分析易产生侵犯学生隐私等心理伤害,基于智能技术构建的虚拟教学环境引发师生出现主体性异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以及技术文化理论相整合视角,从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意识、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规范、智能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智能技术属性层面探讨引发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风险的内在原因,并提出消解策略:强化教师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意识、完善与内化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规范、保障智能技术工具教学应用的合伦理性以及提升教师智能技术教学能力,以期为破解教师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困境,推动智能时代教学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改革在外语教学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教学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从根本上促进了外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的转变,但技术进入教学可能带来的教育伦理问题也必须引起外语教学改革者的高度重视和冷静思考。本文从教师主体性和示范性、师生情感和德育人文精神三个伦理维度对大学外语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进行省思,以期能够唤起外语教学同仁对该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教学伦理是教学活动的合法性所在,是教学活动回归其本原的内在要求.教学伦理包含着民主、平等、主体性、全面性等原则.独立学院由于其独特的办学体制和学生构成,在教学伦理上也有其独特性.关注独立学院的教学伦理,构建独立学院的教学伦理体系,利于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AECT’05定义中提出的伦理道德无疑为我国教育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道德的研究理应受到关注。本文首先从教学设计内在的伦理品性、伦理学外在的实践品性以及不同伦理文化下教学设计的差异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教学设计伦理视角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理论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进而总结归纳教学设计的伦理诉求:以人为着眼点,以促进教学公平、满足教学差异为契入点,以构建和谐课堂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思想秉持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价值立场。道德主体性表现为内在超越与刚健有为;伦理他者性体现为主体间伦理互系共在、主体对社群的使命与责任担承;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即内圣与外王在个体道德生命建构中的伦理融化与统摄守一,这一伦理设计有效规避了主体的“单子式”僭越、主体间的伦理冲突以及主体与社群间的价值裂解。在廓清儒家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并保持必要的文化警惕前提下,儒家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一体融合的伦理思想为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双重价值参鉴。在理论理性上,当代德育首先应致力于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培育其他者性伦理格局与使命自觉,最终实现道德主体性与伦理他者性的一体融合;在实践理性上,当代德育要注重道德体验与伦理实践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语境中的风险社会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造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力量的异化或极端化展现;实践表明,同人的三重本质表现样态相适应,风险社会的主体性原则也相应地表现为个体主体原则、群体主体原则以及类主体原则;风险社会危害性或破坏性的有效化解同样有赖于人的主体性发挥,即不断彰显人的个体本质、群体本质以及类本质的本真生存样态,重建生态化伦理、社会化伦理和市民化伦理。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学校组织管理的价值追求;和谐学校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指学校内外各种要素之间的相宜相生与协调统一;构建和谐学校组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及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伦理管理是和谐学校组织构建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呼唤伦理管理,和谐学校组织的构建需要伦理管理;和谐学校组织构建中伦理管理的路向有树立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进行学校管理制度伦理建设、凸显学校管理中人的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或即将颠覆传统的人伦关系,带来传统主客体关系的演变,并可能进一步加深技术化生存的困境。信息技术在重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重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国家治理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影响我们现存的法律、传统的道德甚至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具有挑战性的道德治理难题:算法歧视妨碍社会公正、网络霸权挑战网络主权、技术异化威胁人类文明。为此,信息技术问题的道德治理,要以“关心人的本身”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以价值敏感性设计保障科技向善,以前瞻性道德责任构建信息时代的责任伦理,进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整体性、长远性和应用性发展创设公认的、共同的、全面的道德构架。  相似文献   

9.
"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它既是规约自然情欲的最强动力,也是对人的"类本性"的最好表达,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结",其联结动力源于情感与理性的共同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理性独大的文明忧患之一就是人的自然情欲无限膨胀、情感的伦理合同功能遭到弱化,以致于现代人对伦理实体的"精神家园感"遭到消解。如何超越理性独大的文明困境为现代人构建美好生活?儒家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为我们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0.
吴艺 《教育探索》2011,(1):119-120
库珀伦理决策模式为高师生伦理价值现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高师生的伦理冲突主要表现于职业责任与专业意识的冲突,职业伦理准则与自身伦理规范的冲突以及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冲突.以库珀模式为基础引导高师生构建教师伦理价值观,一要引导高师生从主体性角度去认识和描述伦理问题,二要协助高师生做好教师伦理问题的界定,三要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时 ,迫切需要建设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在生态伦理当中 ,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关键 ,目前存在着对人的主体性理解的误区 ,为此必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并在现实层面上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2.
消费伦理是一种道德观念,是针对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提出了有关伦理道德的层面。传统的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消费伦理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但并不意味着消费伦理对传统伦理的彻底颠覆,消费伦理在传统伦理上实现了自身的超越和发展,并随着当代社会人的思想变迁而构建适合当代人思想的消费伦理。本文通过对消费伦理以及实质的分析,将其和传统伦理进行对比,为当代伦理学的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学伦理研究的一大显著成果可谓规范伦理的强势与细化,然而在教学实践的拷问下.既有的规范伦理思路却陷入贫弱的尴尬境地。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伦理"就低不就高"的理论假设高估了人的本性。相比之下,儒家力倡的德性伦理思路是将规范内含于价值,通过人伦价值体悟规范。当前教学伦理研究的路向客观上需要转换为,以德性伦理为价值确证的目的论前提,而将规范伦理下降至方法论层面。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规范伦理困境,进而从根本上拯救教学。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教学正在迈入以“智能技术+教育”的新时代,精准教学已成为推动教学赋能增效的有利途径。但智能时代精准教学也衍生出一系列伦理困局,主要包括多模态数据采集诱发师生隐私风险、人机交互不当导致教学主体偏位、算法理性挟制教学主体决策方向、教学主体关系转变与技术发展脱节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智能时代精准教学伦理困局的突破路向:定位师生隐私底线,构建基于数据治理的预警和消解机制;尊重师生个性需求,构建人技协调型精准教学服务体系;立足动态化数据监测,推进教学需求与资源的精准感知与供给;注重角色转换,型塑基于学科能力与育人文化并存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文娟 《教育导刊》2009,(10):33-35
学校组织伦理管理将伦理道德规范融入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学校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学校组织伦理管理对建设和谐学校组织、提升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重构学校文化有重要意义。实现学校组织伦理管理的路径有树立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进行学校管理制度伦理建设、凸显学校管理中人的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从标准视角转向境界视角看待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评价范式的转换,这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的品位。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平等尊重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要给学生带来感觉美、理性愉悦和心灵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按照审美要求可以践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信息伦理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与行为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对D大学的本科一年级、三年级共53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通过运用因子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共分散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水平整体不高,信息伦理行为水平高于意识水平,在性别、专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日常伦理因素上有显著差别,而信息教育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信息伦理构成的各因子水平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从标准视角转向境界视角看待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评价范式的转换,这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的品位。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平等尊重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要给学生带来感觉美、理性愉悦和心灵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按照审美要求可以践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伦理是指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一定的伦理规范。一位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位具有较好信息伦理道德素养的人。不过,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有很强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人,倘若没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他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报道的《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虽不尽是学生所为,但可以肯定这与他们没有系统接受过良好的信息伦理教育有一定关系。可见,加强青少年信息伦理教育刻不容缓。信息技术学科首先应承担起信息伦理教育的重任。笔者力图通过对江苏、台湾地区初中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研究,探索与建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信息伦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