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2001—2016年来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探寻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的起源及热点问题,分析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发现:国内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缺少基础性、共识性的工作和以方法、数据为基准的实证分析,研究视角也停留在宏观层面,不够微观和具体。基于这些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评价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绩效的四方面维度,研发条件、创新活动、创新效益和人才培养,并结合2015—2017年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沿,但也存在质量发展不均衡(量质不高、扶持不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布不均、标准不明)有待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022年度广西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广西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西实际,从建立差异化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的培育发展机制和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吸引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广西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现代化科研组织,能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源头性技术创新。对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从功能角度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分为源头创新型、成果转化型、创业孵化型、技术服务型、科教并重型五类,并提出分类管理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对推进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分类管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强化新型研发机构韧性是在当前VUCA环境中实现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模块化分析,提出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过程的韧性化解释,识别出循环可变性、交互性、冗余性、稳健性四维韧性特征,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韧性评价体系,并选取初创型和成长型两类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实践应用,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保障新型研发机构抵御外部冲击,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新型研发机构正处于培育发展期,其发展现状及如何加快其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武汉市7家工业技术研究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市场化程度、加速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政策体系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内经济管理领域 2003年至2019 年的179篇文献为样本,使用系统性文献回顾法(SLR),探索和总结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其知识结构,分析现有研究的缺失并尝试寻找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发现: 第一,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结构由9个部分构成一个2W1H的主题研究框架。第二,从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分别总结了阻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因素及其提升对策建议。第三,从研究知识模块、研究切入角度和研究趋势拓展3个方面解剖现有知识断层,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研发机构是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的重要桥梁,其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在融资、运行体制机制、人才引育、关键技术攻关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政府、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三方共同努力,协同解决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是提升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推动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其发展历程体现了创新逻辑、学术逻辑和教育功能逻辑的不断演变。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不同,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强调高校系统内外因素的互动和支撑作用,主要体现为高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大学衍生企业、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模式。鉴于多模式的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教等领域具有协同性、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做大做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顶层设计、调动高校积极性、提升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自身建设能力,通过调动相关因素的积极性,激发共同推动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合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为增强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核心竞争力,便于政府分类管理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组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尝试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147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研发基础实力、学术吸引力、研发认可度、研发效益水平可初步划分综合水平高、较高、中等、一般等4类新型研发机构;福建省综合水平中等以上的20家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事业单位、国企以及少数非国企大型企业,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尽管福建省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比重偏低,但省内院地合作与校地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凸显了资源优势和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2.
沈彬  张建岗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5):133-139
通过考察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转现状和已有的理论认识,可以发现其背后体现了思维和实践两种不同的逻辑演化,思维的逻辑演化经历了从独立性创新思维向协同性创新思维、学术人文思维向学术资本思维、就业思维向创业思维的转变,实践的逻辑演化经历了从知识技术的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松散性合作向稳定性合作、契约性合作向一体化合作的转变。新型研发机构是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力量融合发展的系统体,创新是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需要运用各方特长,发挥协同优势,解决好融资能力不强、造血能力不足、人才效率不彰、关键能力不突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数字化协同管理对新型研发机构内、外部合作的影响入手,结合某新型研发机构数字化协同管理的实践,深入剖析了数字化协同管理对于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创新的意义。研究表明:数字化协同管理可以强化科研人员之间、新型研发机构与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链接,从而提升机构内、外部的合作创新能力。数字化协同管理可以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三个维度重塑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打破各环节之间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提升技术、知识、成果等资源在创新链中的传播速率,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内、外部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及相关用户,设计和开发一种能够支持"按需申请监测服务、监测源集中采集、监测信息分散化管理、准确评估信息价值、信息内容可定制"的动态监测服务系统。建立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的基础架构网络,采用MapReduce分布式运算方法,构建以动态监测模块、深度分析模块和功能响应模块为内核的模型框架,实现数据的"搜寻—计算—反馈"。在系统管理运营上,提出系统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开发并运营…"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监测平台",实践表明监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南京市各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园区新型研发机构的产业类型与其所在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分析计算两者之间的契合度,找出南京市园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为园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的研发活动,监测、追踪、学习、转移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升自身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对过去20年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领域的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从研发国际化的动因、影响因素、区位选择、进入模式、组织形式和创新绩效等6个方面进行框架性研究,分析了中西方学者既有研究的特点和缺陷,比较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的差异,同时为未来学术研究指出5个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联盟作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联盟组建类型和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探索作为联盟构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并对其进一步促进广东区域创新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及相关用户,设计和开发一种能够支持“按需申请监测服务、监测源集中采集、监测信息分散化管理、准确评估信息价值、信息内容可定制”的动态监测服务系统。建立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的基础架构网络,采用mapReduce分布式运算方法,构建以动态监测模块、深度分析模块和功能响应模块为内核的模型框架,实现数据的“搜寻-计算-反馈”。在系统管理运营上,提出系统的运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基于以上理论,开发并运营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监测平台”,实践表明监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新型研发机构能有效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组建创投基金实现金融资本的持续性增值。本文从股权分配、控制度和开放性角度,将创投基金发展模式分为独立控制、控股组建和合资管理三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应根据发展阶段、资本规模、技术成熟度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基于双方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出创投基金在运营上采用了二元决策机制、增值服务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投资监管机制、信息传递机制,有效实现了新型研发机构对创投基金决策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最后,提出政府应深化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培育和监管,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提高创投基金的管理能力和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