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金燕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20-154+191-192
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六个省市初高中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及相关因素数据,并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技术对50多个潜在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和识别。一个重要发现是:与人连接的“关系类”因素——父母的教养风格、学校的师生交流、同伴关系以及校园欺凌等,是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而在传统上被认为重要的“资源类”因素——学校资源、课外班学习以及父母养育时间的投入等,却与非认知能力的关联较弱。家庭经济社会背景仅预测了一小部分非认知能力。这表示不同于过去主要以学业成绩为产出、注重资源投入的方案,以非认知能力为产出的教育投资研究应转向对父母教养态度及策略、教师支持和沟通、同伴支持等与人连接因素的关注。本研究的发现也为教育投资突破家庭禀赋和学校资源约束,促进平等甚至阻断贫穷的传递提供了可作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是各国教育政策的目标,我国政府始也终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本研究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追访数据,探究我国初中阶段学校教育公平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质量维度来看,在剥离了学生背景因素、学校构成因素的影响后,各学校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差异;从公平维度来看,各学校对不同认知能力基础、不同性别学生群体认知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从质量维度与公平维度之间的关系来看,部分学校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高效能,且在缩小认知能力基础或性别等因素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方面也具有高效能,证明了学校教育可以兼顾公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究竟是“读书无用”还是“知识改变命运”,该话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本文基于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轮CGS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从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教育与代际流动及其认知偏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个体对于教育对代际流动影响的认知将产生偏差,即主观上看似“读书无用”,实则“知识改变命运”;(2)主观上,教育会通过激发个体的物质渴求,进而抑制代际向上流动;(3)客观上,教育会通过提升个体的配置能力,进而促进代际向上流动;(4)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户籍差异,即存在群体间的机会不均等。据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促进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构建规则更加透明、机会更加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个体对代际流动认知向下偏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种壁垒和隐形歧视,切实保障女性和农村流动人口实现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考查了我国初中生教育期望的城乡差异现状,并从个人家庭与学校社会两个视角探究了差异产生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初中生对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的期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户籍学生的教育期望高于农村及流动学生。这种差异受学生认知能力、家庭背景及学校环境共同影响,其中家庭背景的影响大于认知能力,学校户籍结构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研究认为,营造良好学校教育氛围、缓解学校户籍分割、增强学校融合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表达性艺术治疗因其具有“少指导重体验”和“非言语投射性”等特点,非常适合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推广。然而,纵览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当前关于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群体。分析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内涵与起源、媒介与研究取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研究前景,为这一疗法有效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的教育公平感知调查问卷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个师102所中小学校的435名体育教师和11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总体教育公平感知较差,但其教育公平意识较强,对学校体育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具有良好的认知.教师不公平感知的主要原因是领导重视不够、职称评聘渠道不畅、教学训练投入和回报不相匹配、社会歧视与偏见等.相反,学生普遍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公平感知较好,但其教育公平意识淡薄、敏感性差,且在性别、体育成绩、体育成就期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消除对教育公平绝对性的误解,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唤醒个体自觉,使师生共同提高体育的教育公平意识、践行公平行为,以提升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体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日本教育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一段时期,日本的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1)缩小教职员的决策权,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指导、建议”不断加强对学校的统治;2)教育领域中的歧视不断扩大;3)对侵略战争和殖民地统治采取肯定态度。对于这些问题,日本的教职员和学生家长、社会居民等采取了多方面的抵抗措施,主要包括:1)对缩小教职员的决策权、加强对学校的统治进行不懈地抵抗;2)为了克服不断扩大的“歧视”问题,而开展人权教育;3)为了阻止“肯定侵略战争和殖民地统治”的动向,而重视阐明历史事实,进行历史事实教育。今后,针对“推动战争和歧视扩大的力量”,形成“阻止战争和歧视扩大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实现教育公正是全球各国对教育的永恒追求,然而在看似公平公正的学校生活中,隐藏着许多非外显的教育歧视现象。这种歧视以微观的方式存在于所谓的"好生"与"差生"之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及男生与女生之间。等级化的文化观念、功利化的教育模式、制度及政策的漏洞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态学的角度,从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四个方面分别探析规避微观歧视,促进学校教育公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次函数方法,测算体育锻炼时长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最优时长。非认知能力的测量主要采用大五人格理论框架下的尽责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外倾性。研究发现:(1)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能显著促进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时间与青少年非认知能力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的影响关系,对神经质发展产生U型的影响态势,对其他四个维度的非认知能力产生倒U型曲线的影响关系。(3)非认知能力发展导向的最优体育锻炼时长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天均最优时长以不超过90分钟为宜。基础教育在增强体育锻炼的同时,需注重因材施教,在不超身体负荷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家庭资本是影响青少年公正体验的重要因素。基于家庭资本、学校公正对待、个人成就和公正体验之间的关系模型对中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家庭资本对中学生公正体验的影响存在一种双通道作用机制,这种影响通过学校公正对待和学生在校公正体验得以发生,并随着学段上升而显著增强。基于此,提出公正观培育建议:消解家庭资本因中介因素而产生的抵制作用,引导青少年对群体身份进行基于差异的发展性认同,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丰富和升华公正体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美国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研究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和调查,以二者的关系为线索进行了文献回顾,发现美国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存在共生关系,并提出目前的研究在学科视野、研究角度、理论深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应重视和加强非学校教育领域,关注二者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现实中存在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已经引起各方面重视,但还有一种值得关注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这就是忽视受教育者主观方面(如先天禀赋、个性、学习能力、兴趣等)的差异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解决这种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办法是完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制度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以公共肇校为主、公共学校与家庭学校并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国际教育评估协会与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考察了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的深层关系,发现即使考虑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说明,学校教育在教育公平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本文在分析学校分层、学校融合、学校同质与教育效果的关系和基础上,尝试解答学校教育与教育公平关系的三个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说到教育不公平问题,人们首先会想到教育投入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制的不公平,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存在的不公平,学校内部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存在的不公平。有人会天真地认为只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公平,就可以实现教育的公平,而消除这些不公平的工作都要靠政府部门去做,是政府的职责。诚然,上述不公平是教育领域存在的值得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确实消除这些不公平现象需要政府去努力。但是消除这些不公平后.就能达到教育的完全公平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诸多负性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攻击行为教育。双系统模型理论指出青少年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与个体社会情绪系统和认知控制系统的发展有关,快速成熟的社会情绪系统使青少年被攻击行为的冒险刺激性吸引并卷入其中,而发展相对滞后的认知控制系统还不能控制青少年卷入攻击行为。学校应结合青少年社会情绪和认知控制系统发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改变“堵+减”的攻击行为教育策略,构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激发青少年远离攻击行为的主动性,从源头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学校可从建立“防疏一体”积极教育观,攻击行为筛查制度化,建构攻击行为积极教育课程群,强化家校共育四方面开展攻击行为的积极预防和疏导教育。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同伴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用大五人格框架下的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来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良好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学习努力刻苦或想上大学)会对青少年的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和开放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能显著降低青少年的神经质水平.相反,不良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逃课、经常上网吧、早恋)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还发现同伴表现的优化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则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把握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交友管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  相似文献   

17.
闫广文 《华章》2008,(15):34-36
积极情绪和人生意义都是幸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既不相同,又密切相关.积极情绪影响认知,促进对意义的发现和建构;并作为目标的反馈,或作为信息影响对人生意义的判断.本文旨在探讨积极情绪和人生意义的关系,重点在于积极情绪影响人生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将非认知能力引入社会地位获得模型,创建了NCA-B-D框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和中介效应检验法,探究教育禀赋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本人教育履历显著驱动社会地位生产及其再生产;父亲与母亲教育资历对子女社会地位获得存在赞助性升迁效应;非认知能力积极促进社会地位生产及再生产;非认知能力在教育引致客观社会地位当期回报与跨期回报中都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非认知能力在教育激发竞争性及赞助性主观社会地位获得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教育通过非认知能力中介路径促成竞争性和赞助性社会地位再生产。研究结果为NCA-B-D框架提供了证据支撑,揭开了教育改变命运之谜,为教育赋能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2014—2015),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测得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在认知能力测试上比不经常参与的青少年高出0.149个标准分,当控制前期能力后,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每上升1个单位值,能将认知能力提高0.049个标准分;(2)利用分位数回归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处于中位数上的青少年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倒V”型曲线,而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够缩小低–高分位点上认知能力的组内差异;(3)利用Probit模型发现学校作业并非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决定因素,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等课余活动的时间则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构成了挤出关系,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教育期望与青少年的体育运动参与率呈正相关;(4)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体育锻炼影响认知能力的平均处理效应落入[0.095,0.117]的取值区间,而忽视选择性偏差将会高估体育锻炼的净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从对社会歧视的内涵分析着手,初步归纳梳理目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歧视表现,指出在教育政策与法律、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以及非正规教育体系和社会生活中均存在教育歧视现象。分析导致我国各种教育歧视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初步概括防止教育歧视现象发生的措施,认为反对教育歧视,势必要落实到社会制度与文化逻辑的开放性转变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