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97年回归至今,香港的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香港在发展过程中所制订的科技发展策略和科技政策部非常值得澳门学习,本文对回归以来香港的科技政策进行了全面回顾,由此归纳出可资澳门借鉴的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展现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进一步推动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以"中国一带一路网"上公开的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关信息为基础,基于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港澳重点实验室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论文数据,对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做法、可把握的机遇、现存的难点三个层面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港澳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商贸合作,涉及科技创新合作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港澳地区的优势领域;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区政府的重视以及香港的专业服务和澳门的中葡平台优势是推动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香港和澳门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形势或空间困局。为突破港澳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提出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优势、以澳门为媒介开展中国-葡语系国家合作来推动港澳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出台了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推动了本区域科技合作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长三角还缺乏协调一致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政策,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本地区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总结欧盟科技创新政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欧盟科技框架计划的特点及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制定长三角科技创新政策时可以借鉴欧盟科技创新政策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技创新券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国内外目前实施科技创新券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效果。对各地实施创新券的共同诉求、不同侧重进行研究,并结合广东科研管理的改革实践,对下一步如何设计和实施好科技创新券政策给出若干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平台建设是政府发挥公共科技职能,推动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总结其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以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要手段的突出经验,提出应加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产学研合作相对接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政策及其三阶段周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科技政策(ITP)是政府为了影响或者控制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和知识利用及转化的速度、效率、规模,而采用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强调政策决策者应关注创新技术的动态演化和变革。通过对创新政策、产业政策和ITP的比较,探讨了ITP的特点和意义,进一步对创新科技政策三阶段周期进行归纳,总结了各阶段政策目标和支持措施。结合以色列ITP实施案例得出启示,ITP为区域创新政策刺激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英国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伟 《科技与管理》2007,9(3):117-119
英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认为,创新是一个包括许多部分的复杂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创新循环中只注重一个方面的政策必将失败。因此,英国政府力图从思想的产生与获得开始、经过知识转移和消化,到最后的公众对新技术的信心和消费者市场,构建一个立体型的创新网络。分析了英国政府的立体型创新网络,提出了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香港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对广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科技服务业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机制,在有效的管理框架和政策措施指导下,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其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香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为广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脱欧后,英国的科学界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包括科研资助短缺、科研创新人才流失、创新能力下降等。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下降将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英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整体战略,从企业、人才、区域和应对重大挑战等4方面对英国科技创新进行规划。针对重点领域,英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创新战略,并积极成立科技创新机构,出台和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和举措。英国脱欧后的科技创新举措对我国提升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各国政府当前最优先的任务之一.各国制定了促进创新的战略和计划,成立了专司创新的政府机构,通过出台计划、减免税收等措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扩大国际科技合作范围并重视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中国应通过创新管理机构专门化、企业创新政策系统化、国际科技合作全面化、科技人才政策网络化和创新文化建设制度化等措施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客观数据的分析表明,广东科技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总量和结构的变动并不足以促使新旧服务业部门的更替,无法支撑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公共性、准公共性和市场化三种发展模式,并从市场化、网络化和平台化方面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广东青蒿科技团队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国家523项目,随改革开放而生。长期以来,该团队奉行科技集成创新原则,以大学科技园、对外抗疟援助项目等平台为集成创新载体,以青蒿医药临床、青蒿医药研发、青蒿医药产业、青蒿医药抗疟推广、青蒿医药人才培养等全价值链为集成创新路径,以中央和省府政策、法规为集成创新向导,以文化集成生成的团队文化为集成创新保障,形成颇具特色的青蒿医药科技集成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以色列主要科技创新政策并学习借鉴以色列先进经验,提出广东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广东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广东孵化培育政策,大力发展海外风险投资,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培育复合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政策在马来西亚国家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公众意识引导体现在营造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氛围、培养公众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举措。马来西亚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分担不同角色。公众科技创新意识调查显示,马来西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以及对政策的知晓度较高,而对实施计划或行动的参与度相对较低。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公众基础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应齐头并进,融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达到创新引领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国外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及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科技创新政策的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广西创新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对广西创新计划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河南省和广东省2005-2015年颁布的212件科技创新政策,构建政策文件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从政策时间分布、部门分布和内容分布三个方面比较研究河南省和广东省科技创新政策不同阶段的演进路径及其差异。借鉴广东省制定和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河南省制定本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要突出特色、具有针对性、可执行性和加强联系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外科技智库的发展现状,从科技智库的资金来源渠道、人员管理模式以及研究成果传播3个方面归纳其运行机制的特点。在分析广东建设新型科技智库面临的形势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宏观规划、完善制度和政策支持、注重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科研业务能力和构建开放型科技智库互动体系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广东新型科技智库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和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分析传统意识形态对我国科技人员创新的不良影响,指出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访谈,对广东青蒿科技团队在后青蒿素时代开展青蒿素药物国际产业化研发实践的案例研究,探讨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青蒿药物企业开拓国际抗疟药市场的成功经验:由政府、企业资源集成的国外抗疟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平台,增强了团队产业化研发创新能力;以产、学、研集成的青蒿药物全价值链,优化了团队产业化研发创新结构;靠国内外相关政策、法律信息的集成运用,提升了团队产业化研发创新决策效率;把团队文化价值目标作为文化集成指南,激发了团队产业化研发创新活力。其中,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是青蒿药物国际产业化研发创新主体;在兼顾自主知识产权基础上通过国外抗疟基地实现国际抗疟药市场突破是一有效策略;遵守世界卫生组织规则、关注国内外医药卫生政策法规信息变化是青蒿药物国际产业化研发基础;"根除地球疟疾,造福人类"的抗疟文化价值目标是青蒿药物国际产业化研发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