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评价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知识创造能力、区域环境支撑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4个子系统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同度模型测量评价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正从中级协调逐渐上升至良好协调。区域环境创新支撑能力进步明显,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缓慢增长,而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区域创新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进一步提升泰州市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知识创造和获取能力、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创新协同配置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经济溢出能力5个要素,选取31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测度2008—2013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子系统协同创新有序度及整体协同度。研究表明,北京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最强,天津其次,河北最弱,由于各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有序性差异较大,导致京津冀整体区域创新协同程度较低。基于此,提出应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软环境,搭建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力学的组织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知识创新联盟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模型,揭示了知识创新联盟的运行规律.从知识创新联盟构思、研发、商业化、反思与评价等4个维度构造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综合反映知识创新联盟网络协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三角16个城市427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探讨了协同机制与协同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三个维度(战略联盟模式、研发外包模式、要素转移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协同机制的两个维度(成本利益分配机制、技术互补机制)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企业协同环境的两个维度(市场环境、宏观环境)在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与协同创新效应关系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和产业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实践,对于新时期我国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方面仍然欠缺,尤其是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作为较少。本文从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构建有助于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效运转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广西政府推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解学梅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基于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概念和特征的解析,阐述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涵与运行机制,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效应模型是由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通过维度间的协同互动和维度内的耦合关联构成,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纽带,将不同的创新主体纳入到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圈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依赖于圈内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信任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和圈内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区域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升整个区域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复合DEA方法的知识创新联盟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思、研发、商业化以及反思与评价4个维度给出知识创新联盟系统协同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选择广东、黑龙江、山东、北京4个地区对知识创新联盟系统协同发展的状况进行DEA的实证评价研究,不仅为知识创新联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为制定有效的提高知识创新联盟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测度旨在解决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的现存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在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权重、测度方法和评价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重创新能力,轻协同能力;重精细量化,轻宏观粗判;重正面测度,轻负面考量;重理论价值,轻实用价值"的偏差,并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协同和知识协同效能的理论基础,从“效能”的含义出发,将效能分为知识协同绩效和知识协同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将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协同效能体现在各个因子上。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创新网络中企业知识协同效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谌凯  应向伟  俞志华  曾建林 《科技通报》2022,(4):105-108+12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有责任通过区域协同攻关,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现状和问题,梳理总结欧盟、粤港澳等区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主要做法,从浙江更好发挥“先手棋”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共建一批长三角联合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大数据平台、面向长三角招引科技特派员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云模型与概率优势关系,提出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0—2015年中国6个区域18个省(直辖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水平及波动情况,分别以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综合能力水平-波动、创新环境水平-波动以及投入-产出为维度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水平和波动方面差异显著,各区域和省(直辖市)可针对所属类型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绿色发展视域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如何突破长三角地区体制机制问题,减少协作壁垒,形成联动和协同效应,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需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同模型进行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分析和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城市绿色创新“虹吸”和“溢出”效应影响城市间协同发展;城市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较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大。最后,从人力资本、资源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增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与知识已成为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键,探索不同属性网络与知识促进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是否存在差异?通过系统文献梳理,构建了协同创新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198家浙江科技型小微企业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结构方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异质性网络与同质化网络均能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但前者的作用明显大于后者;(2)异质性知识整合在异质性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完全中介的作用,而同质化知识整合在同质化网络与协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经济时代,大学与衍生企业协同创新实现了大学的研究职能与企业的技术商业化职能的渗透与融合,有利于重塑创新价值链、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知识资本化视角出发,提出知识-组织(K-O)协同创新模型,认为校企协同创新的成败取决于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以及知识特性与组织结构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要求,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知识协同,对于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展开主体分析、政策分析、空间分析及生态分析,并研究了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机制。[结果/结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知识协同基础,能够通过构建良好的知识协同机制有效驱动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凯  胡赤弟  陈艾华 《科研管理》2019,40(8):166-178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20.
将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人才成长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并行的、互嵌的过程.以技术创新为载体,分析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上的知识创新,以及人才成长协同发展的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投入、产出两个维度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协同发展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为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而且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实际评价,及制定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