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宋代山水画题跋与画作关系密切,具有三重因缘。题跋的书写对象主要是画中山水,对山水的“二度描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题跋中山水描写的特征与风貌。题跋作者对山水画灵感的来源有一己之构想,这个来源通常被归于画家的“胸中丘壑”,是一种主观精神。有一些著名的山水画题材被反复绘制,题跋对同一题材的画作进行了多维呈现。  相似文献   

2.
“身即山川而取之”,意即指画家主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出来源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山水画关境。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哲学、画家的“师造化”实践、山水画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阐述山水画中人(画家主体)与自然的相融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平日习画或进行创作看起来很用功但进步并不太显著,不如他人进步迅速,这里便有一个艺术修养问题:如果艺术修养差,眼界不高,只靠手勤是不能有大作为的。一、山水画的特性与画家的艺术修养中国山水画是情与景的融合,是画家“借景抒情”的手段。中国的山水画,顾名思义,是以山水为绘画题材的,但是画家并非仅仅以摹山写水为其目的,山水在画家心目中只是一种媒介,他们是透过山水景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之时代。在画史上,该时期以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为代表的画家们以一股强烈的政治热情投入山水画创作中,打破传统山水画表现题材的局限,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图式,这里称之为“山水现实主义”,并以新金陵画派为个例,进一步解读新金陵画派山水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圭臬及山水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山水画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神写形”的绘画方法和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了画家表现青海山水题材的创作情感、审美思想、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探讨传统与现代山水画的有机结合,主张多种技法互为并用、求变创新,努力展现青海山水的大美神韵。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受其特定社会现实和艺术本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艺术创作变成了文人画家们抒情言志,怡情娱性的手段。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在元代得到了复苏与新变。元代山水画家所强调的写意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对元代山水画写意精神的分析研究,再观照当下山水画发展之现状,我们能否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是两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独立之因:自媒介而言,山水画是运用线条和色彩造型的艺术;山水诗则是语言的艺术。自审美而言,山水画之意境给人的审美印象是直观的;山水诗则是间接的。其联系之因:独立分科之时代之产生背景相同。二者在题材上都是摹写自然,表现大自然壮丽秀美之山川,从而达到寄情遣兴,“畅其神”之目的。这种特殊的表现题材及目的,决定了山水诗与山水画都是表观“可引起快感的那一类可以眼见的事物”。诗与画的“最高法律是美”,自再现自然山水之美的表现方法而言,山水诗与山水画(不仅仅是山水画)的许多表现方法是相互渗透贯通的。如虚实、疏密、衬托、经营位置的结构方式,在作品中寄寓作家或画家本人的个性、情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绘画的技法,譬如披麻皴、斧劈皴、铁线描,兰叶描,墨之浓、淡、干、湿、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些山水画家的创作出现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分离的倾向,画作以照像写实的手法描摹山、水、树、屋等,显示出画家对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即哲学思想研究甚少。中国山水画经过漫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道学。通过揭示早期山水画的艺术本质特征,使山水画家从“艺与道合”、“澄怀观道”、“含道映物”的独特审美理念中得到启悟,从而领会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心象与自然的高度合一,以此使当代山水画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现代和当代一些著名画家作品以及画家艺术观点和特点出发,对画家所表现的特定地域和作品风格进行分析,研究各位艺术家所处地形地貌不同的前提下,画家在面对特定的表现对象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不同山水绘画形式。通过对各表现对象的分析以及语言形式的总结,去探求山水画题材拓展这一课题下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1.
广西当代山水画风格是指传统与写生相结合,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题,表现广西本土美术资源,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南方的新田园诗画风。广西山水画独特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题材;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强烈的“群体意识自觉”;历代画家们努力积累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元代绘画以山水画为最盛,在整个画坛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当时山水画长卷盛行,以描绘浙江富春山一带风景的“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最为代表。元代还有一批山水画家,各有师承,自具特色,在画史上也享誉颇高。受赵孟影响,兼宗李成、郭熙画法的画家朱德润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山水画多是文人游乐的题材,以抒写自己居山伴水之野逸情怀。  相似文献   

13.
黄格胜是最早提出"山水线描"的画家,他探索将"山水"与"线描"两个独立的绘画门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新命题。他开拓了山水画的领域,对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黄格胜山水线描的具体形式以及题材选择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白雪石(1915年-2011年),原名增锐,北京人。青年时随赵梦朱研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梁树年学习山水画。他的山水画,清新俊逸,挺劲多姿;尤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青绿山水画最能体现和代表其绘画风格,在众多表现桂林山水的画家中独树一帜。他独具风貌的桂林山水画,被称为“白派山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倪瓒的画古淡天真,没有纵横之气,其萧条淡远的画风将“元画”的独特品质推向了极致;龚贤强化积墨的构造性和画面气氛的表现,突出“画意”,削弱“写意”,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创造出了前代山水画家不曾有过的苍黑、深沉、浑厚、丰郁、正气堂堂而富有奇趣,大方端庄而又难窥其隐秘的山水画新风貌。  相似文献   

16.
在美术史中山水画之变历来被受重视,尤其南宋画风大变,以马远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构图呈现"一角,"山水与人物结合,画面丰富多变的画风,创造了介于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间的山水境界。南宋画院不乏妙笔丹青,缘何马远能在众多画家中确定风格,成为代表南宋画风的画家。  相似文献   

17.
山石皴法的发展包括皴、皴法和皴法成熟三个阶段 ,其中皴到皴法的转化非常值得研究。因为这个转化一方面限制了山水画家在再现方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山水画技术的解放 ,并且它还非常有代表性地刺激了山水画中体“道”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代理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的内涵,它包含着宋人对人生形而上的思考。虽然山水画学中的“理”和理学的“理”含义不完全相同,但它无疑是理学这个时代强音中的一个音符。画家笔下的层峦叠嶂、烟柳渔浦、寒林远水表达的是创作主体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以有形之象呈现内在之理,画家在“理趣”的玩味中得到性情的陶染和灵魂的提升。宋代山水精、妙、神、逸诸品众多当与其兼备理、气、趣有着直接关系。而理、气、趣又来自创作主体所受到的理学人格的薰陶。宋代山水画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能无视宋代理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郭熙是北宋最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于传统绘画技法背景下所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的绘画理论,是他在构图和透视等绘画技法上的经验总结,是对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为推动北宋山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有着积极的贡献,也为后来的山水画技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已步入成熟阶段,分别创立了青绿重彩和水晕墨章两种画法体系。在北宋画家追求“图真”的同时,郭熙的“三远法”和韩拙“三远法”的提出,都为两宋院体山水创作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先导和实践上的铺垫,促进了山水画从布局、皴法到墨法的进一步完善。画家们在延续前人画风的同时,也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并探索新的规范,从文人“墨戏”的兴起,到南宋水墨样式的山水画成熟,山水画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但从此也出现了南北地域性的艺术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