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是在有意识的教育影响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和学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品质是道德心理面貌的综合反映,它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以道德认识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为动力、受道德意志的调控。知、情、意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学生的品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协调一体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就应该促使小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上获得和谐、统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学校适应相关行为问卷,对816名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家庭因素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行为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家庭因素尤其是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有着明显的影响,两者之间显著相关;父母关系及其文化程度与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杭州市26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总体情况不理想,且各种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分布不均,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2)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不明显;(3)城市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其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倾向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调查发现的基础上,笔者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的培养中,我们十分重视言行一致的教育,但收效往往不尽人意。小学生言行脱节,其原因:一是良好的道德信念未形成;二是在评价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时,虽知什么是对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但此时的情感体验较差,故而,不愿去把“知”转化为“行”;三是道德意志薄弱,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的行为训练。小学生言行脱节是思品教育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要有任何泄气行为。  相似文献   

5.
分享行为的缺失是当前小学生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之一,而分享行为的教育对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应该把分享行为的教育当做当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组织形式,以分享行为的培养作为突破口来实现小学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采用匿名报告方式调查了481名小学生。结果,小学生卷入受欺负比例高于卷入欺负比例;小学生的欺负行为以心理伤害为主,有明显的“隐蔽性”;小学生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因卷入状况不同而不同;对他人受欺负的行为反应随受欺负对象和自己关系亲密程度的提高而愈来愈积极。  相似文献   

7.
丁媛媛  费岭峰 《新教师》2022,(10):47-49
<正>“推理”作为数学基本思想之一,在数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推理能力”分成了推理意识与推理能力两个维度。意识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能力则是指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如果说能力指向“能不能做好”的行为表现的话,那么意识便指向“自觉不自觉地去做”的行为状态。就意义来说,《课程标准》中提到:发展小学生的推理意识,有助于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8.
贺园园 《中国德育》2022,(13):37-41
父母道德榜样教育对孩子德性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家庭场域中的道德生活图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本文立足于数字化时代探讨父母道德榜样教育的消解与重构,旨在通过对家庭网络德育环境“出场”与传统德育环境“退场”的现实境况描述,呈现出父母道德榜样教育权威的“褪色”及其道德榜样教育主体地位的“失色”现状,进而提倡父母在数字素养教育中实现“转向”。父母能够从榜样权威者转向共识促进者,从在孩子道德榜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转向利他地位,最终使父母道德榜样教育能够助力孩子德性成长与家庭德育建设。  相似文献   

9.
钱冬妹 《江西教育》2024,(15):31-32
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包括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情感、法治行为。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应用“商谈理论”“澄清理论”“情境理论”“体验理论”,培育学生的法治知识、发散学生的法治思维、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引领学生的法治行为。通过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扣好“法治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美好“法治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伦理关系,它具体规定了师生交往双方需要遵循的一定道德伦理秩序,规约高校教育场域中的师生交往行为。高校师生交往关系伦理化的价值在于规范民主互信的教育生活,促进师生交往德性的生成,助力社会公共道德的提升。而现实中高校师生交往文化冲突化、交往行为功利化与交往情感疏离化阻隔了师生伦理性交往与精神沟通的可能,惟有重建基于思想对话的师生交往文化,明晰高校师生交往行为的伦理规制,打造赋予情感关怀的师生交往生态,方可匡正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中的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父母教育观念量表、自尊量表和青少年挫折承受力量表,对宁波、杭州两地的300名六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小学生挫折承受力、自尊与父母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小学生挫折承受力、自尊与父母教育观念有显著正相关;(2)自尊在父母教育观念和小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3)父母学历、小学生性别及其所在地区在小学生挫折承受力、自尊与父母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起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小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与养成,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一代新人的思想行为素质,是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校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一、依据小学生行为表现特点,注重对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的研究从1988年秋季起,我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科学化》的实验研究。首先,我们对我校学生行为表现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与子女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应用家庭环境调查问卷对170名汉族小学生和100名维吾尔族小学生家庭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对学习成绩优良和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父母的职业、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家庭心理气氛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一致等进行比较.结果(1)汉族(30.1%)和维族(26%)学习成绩不良率没有差别(P=0.083),汉族和维族学习成绩不良小学生性别比例没有差别(P=0.133).(2)汉族小学生学习成绩与小学生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的心理氛围、教育方式是否一致有关,(3)维吾尔族小学生学习成绩与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是否一致有关.结论家庭环境与子女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子女成绩差主要受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心理氛围、教养方式不一致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好奇、爱动、好问是他们出自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外在行为表现,即使在安静的作文课堂里也无法控制自己。有的语文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有的语文教师却在某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教学行为中压抑了小学生正常心理的发挥,常常在发现他们有“边思考边绘画”、“边思考边自言自语”或“边思考边议论”等“越轨”行为时,就情不自禁地制止说:“好好想、别乱画。”“认真思考,不许出声。”等等。其实,这是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写作行为心理特点的错误说教,于无意中阻碍了小学生活泼好学的求知欲,于死板中淡薄了孩子们对学习写作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幸福感反映了小学生对当下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感受,由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综合构成。情感体验分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生活满意度从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总体感受和对家庭、学校  相似文献   

16.
曹飞 《教育导刊》2011,(1):35-38
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中小学生幸福感”是指中小学生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通过对小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小学生幸福感由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综合构成。情感体验分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生活满意度从学生对现在生活的总体感受和对家庭、学校和教师三个具体方面的感受反映学生与外界生活的关系:自我满意度指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观感受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情感是当代小学生必须培养的情感,它是成为标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在部分农村小学中,受各种原因限制,学校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将教育改革落实到位。因此,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渗透,时刻培养农村学生的爱国情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农村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突发的一种性格显著偏执的问题行为,尤其多见于低年级学生,男性多于女性。一、小学生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事事都依着孩子顺着孩子,孩子被家长“捧”成了“小皇帝”,天长日久,这类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横和自私。当他(她)们进入学校成为集体成员后,往往就把那些障碍身心健康,影响智力发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逐渐表现出来。一贯受父母宠爱,有求必应的“小皇帝”们在学校里一旦不能满足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建构的角度讨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的契合性问题.在对不断浮现出的各类责任话题的解析过程中,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提升公共道德素养,有必要从道德实践的“应然”与“实然”的双向视角,建构青少年责任意识养成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外在模塑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更多观照到青少年日常学习与生活体验过程中知与行的整体表达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整体体验氛围;建立以道德自律及文化自觉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文化背景,整合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结构的理论模型。通过家长访谈、专家评定,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并据此编制了家长报告问卷加以验证。对965位小学生家长所填问卷进行分析后,形成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问卷(父母回答版)。问卷共29个项目,包括了五个维度,分别为:家庭监控,指父母对子女学习、生活及交往等的监督、控制行为;学业辅导,指家长按照教师要求或自行在家中对子女的学习进行辅导的行为;亲子沟通,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学习、生活、交往以及学校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行为,以达到共同理解、信任的过程;共同活动,指为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发展,家长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一些文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家校沟通,指家长为了获取子女在校表现的信息和了解学校当前进行的工作而进行的家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交叉验证分析,问卷的结构与理论模型拟合较好,能够作为考察我国小学生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