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岩  王悦 《教书育人》2022,(2):91-93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学习党史的主要渠道,务必要顺应时代要求,落实党中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途径,使广大青年学生从党史中...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是践行党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对辽宁高校如何有效践行党史教育进行探讨意义重大。本文从提振精神、凝聚力量、指引方向三个维度对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进行分析,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介体三个维度将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对党史教育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高校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用党史知识帮助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党史学习教育具有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一是发挥主导性作用,深入研究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二是运用叙事教学法把党史故事融入教学过程;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协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和卓越成就,记录着党在历史长河中的坚定脚步和理论经验,是最好的党史教科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6.
以近10年知网收录的篇名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所有中文文章为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近10年来,学界对此主题研究成果多,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热点集中在“课程建设促进教改实效”方面,研究主题主要是“时代背景、教育主体、教学模式”。根据图谱分析,近期运用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以新时代视角审视思政课课程建设、融合各类资源进思政课是研究趋势。针对现有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基础性理论研究、把握好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关系、协调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推动党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必须认真研究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路径通道和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满怀信心地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党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必须把握历史逻辑,树立自觉意识,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把握理论逻辑,感悟思想伟力,要加强政治引领、开展理论教育、摆正价值追求;把握实践逻辑,坚持多维施力,要形成党史教育专门教材、坚持多元参与、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诸多极具教育意义的党史资源.丰富的党史资源是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料和最好营养,高校应通过有效应用史料,拉近学生与先烈前辈们的距离,打造沉浸式的教学体验,提升课堂说服力和趣味性,推进思政课教学取得更大实效.  相似文献   

10.
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发挥党史立德树人重要作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常态化、长效化教学的关键在于遵循大学生知、情、信、行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构建系统完备的机制体系。通过构建理性认知机制,增进理论认同,实现学史明理;构建情感育人机制,触发情感认同,实现学史崇德;构建信仰树立机制,涵育政治认同,实现学史增信;构建制度执行机制,强化行为认同,实现学史力行;构建和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提升思政课以史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有三个向度:理论向度、实践向度、校园文化向度,三者共生互动,互相促进。实现党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生态融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现实的感染力,文化的影响力,使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共同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也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渠道。党的百年斗争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资源与生动素材,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学校与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将百年党史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三条原则,积极探索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推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助力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党史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入推进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扶持之下,近年来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际教学探索上有着明显进展,但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目前可以从加强思政教师党史理论建设,重视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界现阶段探讨的热点.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2014—2020年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2014—2020年期间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领域还应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学科研究、培育路径研究以及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近十年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为后续建设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国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Ⅴ,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领域2010—2019年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该领域的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知识图谱,探测该领域的演进路径和研究热点.研究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经历了起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1998—2019年CSSCI数据库中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为数据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图谱,以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路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发文数量波动增长,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与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等五大方面展开。基于此,文章提出今后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来拓宽研究视角;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重点关注大学生创业意愿与过程的调查与研究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用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党史学习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思政育人的应有之义。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求通过把握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三维路径,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是加强思政课立德树人育人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为改进思政课教学效果、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参考。以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搜集整理2012—2022年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共599篇,从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CiteSpace对作者共线、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等进行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2012—2016年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发文量平稳且较少,2017—2022年发文量迅速增长。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价值、现状以及路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学者间、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研究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与主要载体。将党史国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帮助学生增加信心、增进团结、增长智慧,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基于“以学生为本”育人理念,阐释党史国史蕴含的思政课教育价值意蕴和融入原则,从筑牢信仰根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网络素养三个层面论述党史国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旨在为增强党史国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融合育人的感染力、时效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