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年,教育从助力脱贫攻坚转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明晰教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内涵,需要明确乡村全面振兴愿景与农村教育发展主导性任务.乡村全面振兴可以从农村社区宜居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三个维度考察.从农村教育主要矛盾看,促进农村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是农村教...  相似文献   

2.
政府: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通过对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学自主权在1980年代之前历史演进的梳理,进而抽离出:大学自主权主要反映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权力配比关系,政府则是影响大学自主权演进的主导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性任务。现阶段,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当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遏制乡村教育衰败、重建乡村教育形态和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为此要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不等于农村教育城镇化、农村学校是一个社区组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关键在于自组织和激励相容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必须确立多样化的教育观念,确立发展的教育观念,才能保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本旨在探索如何解决高校师生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发展态势与我国社会的主导性要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何茜  顾静 《教育研究》2022,43(2):44-56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中国共产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百年历程,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始终保持教育与国家、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调统一的逻辑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创造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经验。建党百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政策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育人全过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立足乡村教育的现实国情,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展望新的起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加快教育城乡协同发展,点燃乡村文化自信之光。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割裂的表现及克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割裂,表现为一是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二是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前者的原因是淡化意识形态;后者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僵化、教育途径欠缺。克服割裂的对策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与人的主观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四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最终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直接原因;人的信仰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源泉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与人的主观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四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最终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直接原因;人的信仰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生成的源泉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过往《中国教育史》著作的叙述具有形式上的多人共撰性、内容上的教育专属性、维度上西方史学观念主导性三个特点。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的改革、时代的迅猛发展和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变化、教育史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完善等,都需要对《中国教育史》的叙述做出部分变更。《中国教育史》的编撰应当采取如下三种言说方式来进行,即:明线应强调历时维度的政治性、暗线应强调共时维度的文化性、主线应强调内容维度的两分性。依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基本理路来阐述先秦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历史演进通貌。  相似文献   

10.
蔡心 《文教资料》2013,(10):92-93
如何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关系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本文阐述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我国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释放和发挥乡村社区成员的人的潜能。检讨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的乡村教育远未完成对乡村社区成员进行启蒙教育的任务,而今的当务之急是需要补上改造文化、更新观念与传播科技的课。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文章以中国知网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可视化图谱,分析了2017—2021年间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主题演进,对未来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重点与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村文化面临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蕴含着乡村特有的文化特质,是乡村教育的生命源泉。如今,乡村学校作为一个机构不仅在组织上与所处的村落相分离,而且在教育的内容上也同乡村生活相隔离。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应该如何发展,乡村教育又应该确立怎样的发展目标,这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实习支教在我国教育规模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产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师范院校扶持乡村教育之路。乡村教育振兴的逻辑通路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范生实习支教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教育振兴下,师范生实习支教改革的主旨为精准实习支教,实习与支教互利共生和教师专业成长。当前,实习支教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深层合作机制欠缺,对师范生专业发展支持不足等问题。乡村教育振兴下师范生实习支教改革,应建立响应乡村教育需求的多元实习支教链条,深化师范院校与乡村学校互利共生机制,加强乡村教育环境中实习生专业成长支持,以便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并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在过去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主导性而忽略了多样性。但是,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在多样化社会如何坚持主导性和在主导性指导下如何发展多样性的新课题。这既对党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出挑战,更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16.
陶军明 《成人教育》2011,31(11):32-33
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一经确立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教育政策适应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对教育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教育政策保持新鲜活力,更有利于教育政策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不管从历史维度还是空间维度看,乡村教育都是各国普遍存在的教育形态,是教育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均把保障乡村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创造了很多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实行学校的分类管理、严格相关政策程序、强调实施措施的个性化,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各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注重师资配备、提升资源利用率,实施充足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底线追求;明确家长责任、建立法制规范,强化家庭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方法,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实现教育振兴,重在教师的引领、推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与个案法,研究了乡村教师角色定位、本体性知识等专业发展的困境,整合了在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结合荆门案例提出了均衡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内因性动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希望能对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元性形态向主导性形态的转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其主要标志包括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方法,从我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起点及演进逻辑出发,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角度,探讨我国乡村治理的目标选择和路径依赖,提出"乡村善治构建和谐乡村"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