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六人令休"是曹雪芹创作思想中存在的"因果报应观"的具体表现.这句谶语是曹雪芹在对王熙凤"爱而知其恶"的矛盾心理下设计的.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册词 ,解释甚多 ,亦有纷争处 ,王熙凤册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即其一 ,本文结合文意 ,具体分析 ,以求在前人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从二令三人木”,雪芹这句话,不是文字游戏猜灯谜,揭发出来,却是夫子自道庾词,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十二钗芳名批命图册时,看至一幅美人古庙读经图后,忽见下页画上一只凤鸟,并非传统凤凰于飞铿锵和鸣图,凤画的背景是“一片冰山”,并附题诗曰:  相似文献   

4.
王熙凤册子画与词中的凤、冰山、末世、金陵、从、令、休等元素,都是相互关联、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中的系统质。楚狂的凤歌:“凤兮凤兮……今之从政者殆而”,王熙风形象假借了“风歌”的文化因子。她这只“凤”是家政的“从政”者。她威重令行,颇有令名;后贾母亡故,元妃大梦归,靠山冰消,君令抄贾府,家败于金陵,半世性命休矣。这是她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凤是象征,是共名,王熙凤称风,孔夫子被称风,曹寅也是风。“王熙风”,喻指康熙王朝之凤,即曹寅。其先辈“从龙入关”、“扈从入关”,曹寅父子三代从政于江宁(金陵)织造六十年,后期又兼从两淮盐政,与康熙王朝相终始。康熙寿终则靠山冰消。康雍易代,康熙“政尚宽仁”,雍正政尚“严刻”。在这两种政令下,先被“爱之加诸膝”,后被“恶之坠诸渊”,革职抄家,万事“休”矣;这是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之义。  相似文献   

5.
王熙凤是《红楼梦》人物中最受研究者重视的形象。《红楼梦》第五回中判词的一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学者猜测曹雪芹笔下其最初结局的基本依据。而解读此句时,应联想到作品所描写的封建时代,看清其男权的本质,将熙凤的结局与她的直接对立面---其夫贾琏联系起来,进而体会和感受她一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脂批所谓运用了“拆字法”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但直至今日,有关王熙凤评语和结局的这七个字仍是聚讼纷纭的疑案。其实,这句话概括了凤姐在贾府中境遇不同的三个阶段:顺从人心、奠定基础的第一阶段,大权在握、威重令行的第二阶段,时非势败、终被休弃的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乃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而成的今本第四稿的名字,研究这具有史无前例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有着这样的一个图谶:“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材;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相似文献   

9.
“一从”的意义,应该是凤姐对贾母与王夫人的顺从或对上的顺从。这一特征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无处不在。“二令”的意义,当然是指凤姐对下的使令。与第一点一样,这一点也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三人木”的意义其实极为清晰,人木合一,休也。不过这里的休并不是凤姐被贾琏休弃,前已论及,贾琏根本没有休妻的必要。“休”乃是万事皆休的意思。与休妻没有半点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古典文献与实际调查表明,南京江宁与曹雪芹家族及《红楼梦》创作有着密切关系。曹上村的《红楼梦》故事采风及花塘村农民的《红楼梦》研究,以及当地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作为一种后《红楼梦》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古代易学知识,揭开了十二钗图像中凤姐之象的谜底:它是在与太祖、太宗和顺治三人登基的日子的联系中,来写宝玉的太子身份的隐语。其中的“雌凤”之象是宝玉的太子身份的象征和隐语,“冰山”是这些日子所组成的渐卦和艮卦的隐语,“一从二令三人木”也是这些日子的隐语。文章还联系作品中的其他一些细节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部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语法和文本事实三个方面,论证了多数学者对王熙凤判词中"一从二令三人木"理解的正确性,即认为它指贾琏对王熙凤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也是王熙凤命运的三部曲:贾琏对其始则听从,续则使令,最终休弃.  相似文献   

13.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4.
晴雯、袭人和平儿,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三个女奴形象。这三个女奴在《红楼梦》中性格各异,形象丰满,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传世名著,《红楼梦》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从写作理论这一角度看,曹雪芹对写作的立意、形式、继承与创新、对作品评价的观点,都在其刻画人物形象时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人物,也是旷世悲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给人欢乐的亮点人物,同时又是贾府兴衰盛败的见证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9.
20.
提到《红楼梦》的作者,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曹雪芹和高鹗,而事实上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合作完成的。关于这一点著名红学家马国权早在八十年代就曾提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现在《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以“程乙本”作底本整理排印的。其实在程伟元活字排印前对底本的“补订”,“修辑”工作是程伟元和高鹗二人分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