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一文,一方面塑造了许由和藐姑射神人形象,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个侧面来揭示作品主旨,也就是作者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精神修养的最高理想境界,即无条件(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游"大道。一方面又塑造了大鹏和二虫、斥安鸟这两类对比鲜明的形象,用二虫、斥安鸟非笑大鹏来领起贯穿全文的"小大之辩",以破除"小知""曲士"对大道的非笑。同时还通过巧妙的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逻辑思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展示了作者明确的是非观点、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从实事求是地,具体地,而不是架空地分析作品塑造的诸形象入手,顺着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巧妙的逻辑思路来解读作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中说:"三餐而返,腹犹果然。"对这句话中的"三餐"一词,历代注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单从概念来讲,此处的"三餐"实为周礼中"三饭告饱"的"三饭"之意,表示"三口饭",或说是"三把饭"、"三抓饭"。庄子借"三餐"表示内容与饭量情况,而对"三餐"这一概念的应用并非庄子对周礼的自觉接受与敬畏,实则是在符合庄子写作风格下对夸张与讽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周礼进行贬低与讽刺。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逍遥游》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及精神追求,也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身处乱世之中庄子的处世哲学和价值取向。尽管有退隐避世的成分,但也有洞悉世态人情,畅想和谐社会的积极一面。因此,在说不尽的《庄子》美文思想当中,对《逍遥游》这样的经典名篇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认知原则,不断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便于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人类文明进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庄子行文意蕴丰富,历来解说纷纭。论文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几家较为通行的注译(如《庄子注译》、《庄子集释》、《庄子补正》、《庄子内篇新释》、《庄子今注今译》、《庄子注疏》、《庄子译诂》等)的比较,试图对其中几处的注译"鲲"、"天池"、"息"、"小知不及大知"、"汤之问棘"、"数数"、"致福"、"宋人与尧"、"大樽"等加以辨析,以求得到更为合理的注译。  相似文献   

6.
《庄子》散文的意象是庄子思想极其重要的载体。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案例 ,通过对《逍遥游》意象艺术的深入剖析 ,试图寻绎蕴含其中的深远的哲理内涵 ,这种方法对于完整地理解《庄子》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 庄子名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讲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日:"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一句中对"朝菌"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大致形成四种观点:为菌类植物,为木槿,是一种虫,是一种朝生暮死的生物。《庄子》旧本很可能是作"朝秀",写作"朝菌"则是后来之事。"朝秀"即"朝蜏",是一种动物;"朝秀"即"朝荣",亦即"朝华"、"朝生",也就是"朝菌",则为一种植物。结合古文献草木虫鱼鸟兽同名的现象,这些看法均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就《庄子》文本来看,将"朝菌"理解为一种虫可能更切合文意。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以它浓郁的浪漫色彩、富于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汪洋恣肆的文笔、奇特丰富的想象,给人以超凡脱俗、玄妙莫测的感受,《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而《逍遥游》更是其中的代表作,《逍遥游》是《庄子》首篇,表达了庄子要超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制约与影响,完全做到物我两忘,在宇宙中尽情遨游的人生理想,全篇洋溢着自然、洒脱之美,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温莉艳 《现代语文》2009,(10):56-56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诚率题绝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逍遥"二字是解读《庄子》的至要语素,也是解读《庄子》的一把钥匙。"逍遥"就是悠然自得、纵任无为的意思,而相应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古代餐制、古代城市规模、数词三虚指用法、行文逻辑等角度,考察高中语文教材对《庄子·逍遥游》中“三餐”的注释,认为不应释“三餐”为“一日”,而应该是指“多吃几口饭(或水浇饭)”之意.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幸福是一种顺性无为的真实存在,绝对幸福就是天人合一的逍遥游。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做到淡泊名利、自适其适、看轻生死、顺性无为。庄子的幸福观对于化解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危机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诸多论述环节之中。庄子认为,“逍遥游”是具体的,因而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到达这种境界。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众多形象也就具有实在性了。  相似文献   

17.
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首发之作,在史实极为模糊稀少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庄子》文本内藏和庄子的生平隐迹,由史事而向文学审美描述曼衍,在极大近似的程度上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踵事增华,立论不失史据,行文追求形象,探索《庄子》文本深义和梳理庄学精要,展现了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庄子形象,显示了庄子作为旷世文化哲人、市井布衣、天才士子、语言大师和浪漫诗人的鲜明特征。在全书的篇章结构上,以折扇展开的方式上编制章节,条分缕析,环节紧扣,把庄子的生平与著述、评说与影响,索引钩沉,有机地统合在一卷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体道和养生的最高境界,渗透在<庄子>一书的许多论述环节之中,因而"逍遥游"又是任何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这个论题得以确认后,<逍遥游>中出现的许多形象和所描写的一些事实均具有正面意义和实在性.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它不仅在于庄子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奇伟瑰丽,更在于他在本文中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学生容易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实质上则是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在庄子看来,世上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他们的活动都受到限制;人类也被生死、寿天、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即在头脑中完全消失物我对立,使自己的精神和道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20.
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对社会的批判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基本主张,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无君、无为和返朴。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发掘及其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