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间的事物千差万别,人们在悠久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分类的知识,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共性,辨析其间的区分和联系,为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服务。科学分类与图书分类,是两种极为近似  相似文献   

2.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管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档案和图书同属文献信息系统,但图书分类与档案分类作为两种管理的基本方法,既有很大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一、图书分类与档案分类之间的联系(一)分类对象——图书与档案同属于文献范畴图书与档案,它们都属于文献范畴,它们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内容较系统完整的信息记录。追溯其发展历史,上古时期还没有现在形式的图书和  相似文献   

3.
图书分类法和成组技术都是用来对具体事物进行分类,都是用数字、字母表示事物的相关关系,相关秩序及最终界定,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原则和依据,并且用分类的基本思想把相同的事物分到一起;把不同的事物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分类体系进行比较,比较各自的异同.用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分类思想可以进一步发展成组技术的分类方法,而成组技术也可用自己科学的分类方式补充图书分类法的不足,从而使各自的分类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 我们认为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图书是知识的载体,不问其为竹简、印刷品或电磁载体;科学则是知识的系统化,所以图书相对于它所反映的知识内容来说是形式.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关系因而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图法》的编制原则指出图书分类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但未明说图书分类与科学分类的这种关系.在形式与内容这对范畴中,内容总是较活跃的,形式则相对稳定.随着内容的不断发  相似文献   

5.
图书分类是根据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或其他显著属性特征,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图书资料的一种方法。在图书情报工作中,揭示图书资料知识内容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类法,另一种是主题法。主题法主要是从具体事物、对象和问题的主题名称的角度来揭示图书资料的知识内容。而分类法则主要是从具体事物、对象和问题的学科性质出发,揭示图书资料的知识内容。当然,分类体系与主题系统并非是相互“绝缘”的,分类体系中有主题法的因素,主题系统中也有分类法的因素,二者所反映的都是文献的内容特征。特别是在当前,分类法与主题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图书分类法中有不少类目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按主题集中列类,将同一事物、同一对象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集中于某类目之下。但是,图书分类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来组织与揭示图书资料这个基本特征,仍然是不应改变的。在未来的岁月中,不论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何演变与拓展,不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如何现代化,图书分类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作用与传统手工操作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图书分类永远是图书管理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组织分类排架和编制分类目录是图书分类的两个主要作用。●组织分类排架。任...  相似文献   

6.
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对图书分类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直线式图书分类方法已无力表现出科学发展过程中学科间、系统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整个立体式网状结构的物质世界。未来的分类方法应该是在硬分类与软分类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相互补充 ,借助计算机和数学定量分析方法 ,使学科分类和图书分类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参考文献 3。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类将同种事物集中起来,将不同事物分别开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方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应用的普及,使信息在数量和形态上都经历着聚变.如何适应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以满足标识和序化信息的需要,从而方便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忠碧 《图书馆》1994,(5):41-43
略说期刊分类的原则刘忠碧期刊和图书记载的都是知识、情报和信息,从本质上讲,期刊分类和图书分类都是对书刊中的知识、情报和信息进行分类,其分类原理和原则是一致的,都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然而,正如期刊与图书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一样,期刊分类与图书分类之间...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科学图书的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科学图书是人们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研究和阐述社会现象及共发展规律的文献。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的知识的总结、总和。社会科学图书已成为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宣传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图书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对共进行科学的分类。下面谈谈其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一、社会科学图书的分类体系在现代图书分类法中,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先后位置问题,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它主张把自然科学列在社会科学的前面,另一种是我国当前几种通用的图书分类法,它们主  相似文献   

10.
图书分类是运用一定的图书分类体系(图书分类表),依据图书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其进行分组、排列,以方便人们按系统管理和利用图书的一门技术。因此,图书分类广泛应用于书店、出版社、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以图书文献为工作对象的部门。但  相似文献   

11.
图书分类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书分类体系与新型的科学分类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中图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的特征,对《中图法》加以修订补充,调整分类法的横向结构及纵向结构,使信息得到最大程度的流动,发挥最效佳益,《中图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代科学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使得依据概念的划分与概念的逻辑原理建立起来的体系分类法难以解决文献集中与分散的矛盾,破坏了事物多向成族的属性,从而提出分类语言应把逻辑划分方法和以事物为基础的整体分解方法统一起来,以适应科学大综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献分类从学科为纲到事物为纲的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说明了文献分类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然后总体分析了由逻辑归纳形成的传统基本学科为组织纲领的分类体系,认为事实上它们之间是横向平行分立的。由此阐明了随着现代科学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势,一个事物为纲、整体联系的科学分类体系的出现是必然的;作者近来提出的现代科学整体6个层次基本结构,就是对这个以事物为纲分类框架的尝试,认为最终的结果将是两者的衔接整合,即从学科为纲到事物为纲。  相似文献   

14.
分类是对事物进行区分的方式方法。图书馆把名目繁多、种类繁杂的图书按照科学知识门类的逻辑系统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集中于一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图书,满足读者按学科内容性质找书的要求;便于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便于组织分类目录、图书分类排架,便于馆员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报告,便于采购人员了解馆藏,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购买图书等工作。只有准确地做好图书分类工作,对图书馆方针任务的贯彻执行才有了保证。  相似文献   

15.
分类是依据客观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别和等级系统的一种逻辑方法。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各事物内部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要认识事物,就必须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和分类,只有在分类比较中才能发现和认识事物间的区别和各自属性,才  相似文献   

16.
书店与图书馆图书分类体系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书店与图书馆图书分类体系的差异吴昌合图书分类体系是运用一定的图书分类体系(图书分类表),依据图书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将其进行分组、排列,以便人们按系统管理和利用图书的一门技术。图书分类广泛应用于书店、图书馆、出版社、情报所。档案馆等以图书文献工作为对象...  相似文献   

17.
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集合,即为类。图书分类中的类,又称作类目,是指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组图书,是组成图书分类表的基本单元。类目包括类名、类号和注释三个部分。从检索意义上讲,一个类也就是一个主题。类名表示类目名称的概念叫做类  相似文献   

18.
图书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图书分类的意义和作用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图书,就要进行揭示图书和组织图书的工作。揭示图书和组织图书的方式很多,其中从图书所涉及的知识內容来揭示藏书,是其主要的方面。怎样才能准确地揭示藏书并加以科学地组织起来呢?这就是图书分类所要研究的问题。所谓图书分类,就是将大量的图书,根据它们的内容性质、形式体裁、立场观点和读者用途上的异同,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并用排列的顺序,显示它们的內在联系和相  相似文献   

19.
鲁迅搞学术研究是从搜集、分类、整理资料着手的,本文就鲁迅进行的图书分类的实践和研究分别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鲁迅类分图书的三个特点,论证了鲁迅对图书分类的实践与研究为我们今天科学地类分图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类是“许多相似或相同的事物的综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特征(标准)将分类对象划分为若干类的过程。分类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科技档案分类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科技档案的实体分类;其二是科技档案的信息分类。所谓科技档案实体分类是指以科技档案客体本身为对象,以揭示科技档案自然形成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便于库藏科技档案的排架与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分类。所谓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