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欣同志在“教学与研究”一九五八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法体系”一文,在理论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体系的形成等若干问题。但是,林欣同志所持的基本观点认为:“……现在国际舞台上存在着两个世界体系——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同这两个世界体系相适应,现在也存在着两个国际法体系,即社会主义国际法和资产阶级国际法。”这一论点,我是不能同意的。正确地阐述现代国际法性质问题,不仅对我国国际法科学研究和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国际思想战线上的一种斗争。也就是说,必须批判那些 相似文献
2.
胡广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游顺钊同志所撰《原“耻”——历史态势学与古文字研究》(载《中国语文》1991年6期)一文(以下简称“游文”),从分析态势语入手,证明古文字“耻”的耻辱、羞耻义与“耳朵”有关。其意义来源是社会性的。游文用目前流行于我国北南方不少地区的妇女们对孩子(或孩子们之间)一边用指头在脸颊上向前(或向下)轻轻擦两三下,一边说取笑对方“没羞、没羞”这种态势语,来说明“耻”义的历史来源。游同志探究语源的方法是值得称道的,但作者因此得出结论说,耻字的“导发因素是个刑例”。即耻的羞耻、耻辱义来源于古代的“(耳刂)刑”——割掉罪犯耳朵的刑罚。那时,指着耳朵的这个手势是警戒别人不要做羞耻行为的讯号,“小心你的耳朵”。往后,这个手势慢慢弱化,今天只作为嘲弄不知羞的动作了。游文认为循着这一结论,可以解释古汉字的字源。我们以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值得商榷。即游文之原“耻”,溯非其源。且循着这一结论,并不能解释另一些从“耳”的古汉字字源。我们不揣浅陋,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游同志及方家。 相似文献
3.
鉴于当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分歧,徐红钢同志在《中学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2期上表发了题为《打开迷宫之门的钥匙——试论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一文,从更深的意义上分析了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性质决定目的,而是目的决定性质”的观点。随后,徐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1第5期全文复印转载,足见其分量。语文学科目的与性质的关系是语文教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笔者读徐文后有诸多疑惑,所以不揣鄙陋,冒昧成文,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4.
高蓬洲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80,(7)
凇戎同志在《关于‘千夫’质疑》一文中(本刊今年第三期),认为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千夫”“指的是人民大众。”我以为还是解为敌人更妥贴,试谈以下三点。第一,《汉书·王嘉传》里,在“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句前,明白地写着“里谚曰”,可见这个成语当时已是广泛运用,《王嘉传》只是借用。而借用甚至是引用往往是各取所需。所以“千夫”的本意,单凭《王嘉传》来解,未必正确。这个成 相似文献
6.
贾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收藏的抄本《石头记》,简称“列藏本”,从总体看,目前红学界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无论是它的底本,抑是其抄写的时间,都只有一个大致的估测,而难以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它的原抄主是谁,在流入俄国前曾经由谁人收藏等,这些就更是不易解开的谜团了. 1988年第2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刊登了王涌坚同志的文章《谁是列藏本的原抄主》,随后,此文又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编的“《红楼梦》研究”专题资料1988年第3期予以转载;无疑,这势将引起红学界尤 相似文献
7.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8.
<正>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覃先美同志《Malapropism初探》一文。笔者认为,根据J.A.Cuddon对Malapropism的解释(全部原文大附后),覃文对"Ma-lapropism溯源”的考究是不确切的,对mal a propos的译文也是欠妥的。 一、覃文说:"Malapropism是1775年以后英国的‘特产’,它为Malaprop太太所创(着重号是笔者加的),而Malaprop太太则是十八世纪英国启蒙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Richard Sheridan的喜剧'The Rivals'中的一个出色的人物”。这里的“特产”是不合乎J.A.Cuddon本意的。J.A.Cuddon的原文为:“Malaproprism: So called after Mrs Malaprop,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1994年1期发表的吴勇前《“淹回水而凝滞”之“回水”》一文,不妥之处甚多,下面分别进行辨析。首先,吴文对“凝滞”一词的理解有误。诗中的“凝滞”并不是凝固不动的意思。《辞海》:“凝滞,受阻而停留不进。江淹《别赋》:‘舟凝滞于水滨。’”可见诗中的“凝滞”,是指诗人坐的船在回旋的水中受阻不能前进。因为回旋的水流可以使船只绕圈子不能前进,就好像一个 相似文献
11.
陈殿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田久川同志的文章《关于“不毛之地”与“食土之毛”》(辽师学报八三年第四期)对拙作标题的批评极是,但所述见解难以令人信服,因此仍有进一步商榷之必要。田文认为“不毛之地”解作“不长五谷的地方”早以有之,似乎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无须再探讨了。其实不然,我们释义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探求“毛”所以解作“五谷”的缘由了。田文认为“毛”的本义,除许说而外,还有早于《说文》成书近四十年的郑众说“五谷桑麻”也。并认为许慎身为晚辈所以不取,“盖因其末闻郑说或疏略”所致。首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1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充满美好幻想的童话故事。故事叙述了那个在除夕之夜用火柴来取暖、在幻想中寻找幸福、最后含着微笑冻死在冰天雪地街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者为了尽写小女孩极度贫寒的家境, 相似文献
13.
徐俊良同志的《“庶几”解》(见本刊八三年第三期),在没有什么有力的旁证的情况下,就否定了历来对“庶几”的解释,徐文认为,《庄暴见孟子》中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后半句与其意译为“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倒不如理解为‘齐国的政局该会相当危险了吧’,更恰当些。”“庶几”不是用于积极方面的指“政治清明”,而应该是指消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5.
本刊1986年第1期刊发了《“使用价值”不能与“效用”相等同》一文后,连续收到戴东风、严庆和同志的稿件,对上述文章中的观点提出商榷意见。现摘发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金文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0-52,84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国祥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69-72
东阳“许都事件”是晚明风雨飘摇时期最不该发生的事件,然而它却发生了,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陈子龙是处置东阳兵变的关键人物。孤立地看,“许都事件”只是偶然发生的地方事件;立体审视,则与晚明的社会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棱镜效应,折射出晚明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而可以看出明王朝灭亡的多重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初,中华大地,群魔乱舞,魑魅横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处于非常艰难时期。然此时此刻,迎着白色恐怖的乱云狂飙,树起了一面战旗,这便是一九三二年秋冬,宋庆龄与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在上海筹备并于同年十二月正式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下简称“同盟”)。“同盟”的主要任务是设法保卫人民的民主权利,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商业是很繁荣的.造成这样繁荣的基础是什么?这是唐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了解唐代商业的特点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文海同志在“唐代的商业与商品生产”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历史教学”1956年第四期),我们认为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李文海同志认为“唐代商业繁荣的基础不是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了说明这个论点,他极力强调专卖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认为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有时竟然说还没有看到有关大作坊的史料。一、李文海同志认为封建王朝直接控制的商品生产(如盐、铁、茶)“与一般商品生产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这种生产之得以进行,以及这种生产之所以有垄断的市场,都是封建经济的上层建筑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