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珊珊 《青年记者》2007,(11):55-55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这一时期的美国处于独立报刊时期,记者成为了一种社会职业,并以尊重事实、客观报道为己任。20世纪初期的美国新闻媒体形成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指引下,许多编辑和记者都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舆论力量,来反映民众呼声,主持正义,打击社会黑暗现象,从而打开新闻专业主义的“美妙画卷”。到20世纪中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日渐成熟,成为“诠释和评判新闻事业的主导话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新闻院系竞争的升温 ,一些专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新闻系或专业 ,打出了特色牌———财经类院校要培养经济类记者 ,体育院校要培养体育类记者。而老牌的综合性院校的新闻院系则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广招有理科背景的学生 ,希望培养出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的是适应科技时代的竞争。说到底 ,这些培养模式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专家型记者”。时下 ,“专家型记者”的提法日渐升温 ,其背后的矛盾却往往被忽略 :是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培养新闻记者 ?是向受众传播专业技术知识还是传播新闻 ?受众真正需要和…  相似文献   

3.
李杰 《新闻知识》2002,(6):51-51
扫照新闻规律的要求,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应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作为摄影记者,还应当具务若干特殊的专业素质。根据个人体会和一些同仁的实践经验,一个好的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具备“四力”——眼力、  相似文献   

4.
高度 专家型记者不是一个生僻的专业角色和抽象的职业概念,首先是记者,就必须尊敬事实,并传播真实作用社会,但专家型记者又超越了普遍能力的记者范畴,他不是简单的记录者、见证者,他致力于报道某个领域的事实来引导舆论以形成权威观点.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都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都离不开情感的驱使.本文从情绪、态度、情趣、心态、感情、情结这六个方面的情感品质阐述记者的情感修养.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3,(6):47-47
陈力丹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不论是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还是高级记者,都是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个级别。那么,记者的“专业技术”主要应体现在哪里呢?很多人以为在写作水平。写作对记者来说确实很重要,但是谁都清楚,消息、通讯、时事评论这些新闻体裁的写作,比较于各种文学作品来,属于文化快餐,是较为容易的一类文体。这种“专业技术”的水平再高,设立中级职称就该到顶了,就像“技术编辑”的职称最高只有中级那样。  相似文献   

7.
张娅琼 《今传媒》2013,(6):126-127
专业记者和公民记者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民记者对自己亲眼所见之事报道已不足为奇,对具有冷静思考和专业技术过硬的新闻专业记者提出了挑战。可以这样说,在报纸和专业记者出现之前,每个公民都是一名记者,不断发展成为新闻采集的一股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雷谊 《现代传播》2004,(3):118-119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能否接近采访对象,往往成为采访成败的关键,而对政治性人物的采访尤其需要讲究“记者接近”。“记者接近”是指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空间接近和心理深入,是采访中记者一直主动进行的有目的和采访对象交流互动的专业行为。而其中,空间接近是指记者通过与采访对象的预约行为来实现物理空间位置的靠近;心理深入是指记者通过访谈中的对话交流与采访对象拉近心理距离,并力求深入对方的精神领域。本文将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政治性人物采访中的“记者接近”技巧。一、“记者接近”中的空间接近首先,“记者接近”体现在…  相似文献   

9.
面对其他媒体的竞争,专业报记者如何在“抢”新闻上下足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的体会是,抢新闻有“三字诀”:独、寻、挤。一、独:独一无二1、依托行业资源与信息优势获得独家新闻。和其他大众媒体相比,专业报记者由于最接近专业信  相似文献   

10.
记者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无可奈何;有的记者软磨硬泡;有的记者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1.
报道的“机关化”,与编辑记者作风有关。“机关化”的报道,反映出编辑记者作风上的浮躁。 在角色定位上,充当了机关的代言人 机关报的记者一般都有分工的口子,有的记者长期跑某个机关,情况熟悉,人头熟悉,工作起来比较方便,可是有人忘记了自己是报社的记者,考虑问题,选择题目不是从读  相似文献   

12.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就我们新闻队伍的整体而言,作风和文风都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应当承认,在新闻队伍作风和文风上,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七靠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作风和文风,就是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最集中体现。所谓“七靠记者”,即:靠剪贴资料、材料写稿的“剪刀记者”,靠吹捧大款得好处的“老板记者”,靠通讯员提供初稿的“挂名记者”,靠跑赞助、拉广告写稿的“还账记者”,靠参加典礼、出席会议过日子的“请帖记者”,靠道听途说拼凑稿子的“马路记者”,靠文凭和报社牌子混日子的“牌子记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七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6.
李佳 《青年记者》2007,(12):99-99
近两年来,在我国的电视新闻战线上,活跃着一支越来越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他们不是记者,却往往比真正的记者抢先一步赶到现场;他们不是专业摄像师,手持简单的家用DV摄像机,却也能够有模有样地拍出清晰、生动的新闻画面。他们,就是被称作电视台“编外部队”的“DV通讯员”。但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专业素质的不足,相关制度、政策的滞后,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娟 《采.写.编》2018,(1):187-188
微博作为一种即时分享和交流平台,更能表达出使用者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服务于专业媒体的记者也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活跃群体.本文从新闻实践角度,阐述了记者在微博发布信息时应该遵守纪律,以及避免微博传播谣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廖靖文 《青年记者》2017,(25):39-40
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一样,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记者这一职业的权威也面临着被消解的困扰.调查报道的工作模式、铁肩担道义的职业精神、纸媒的荣光,似乎都开始远离我们.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记者?在我看来,这个时代更需要专业记者,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做专业记者.  相似文献   

19.
罗勤 《新闻知识》2001,(Z1):42-43
媒体纷纷聚焦大型会议我过去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美国白宫记者争相提问的场景,这几年已频频出现在深圳记者和沿海较发达地区记者的身上。会议报道由过去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只要有全局性的会议召开,都会云集一大批新闻记者。比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新闻媒体和记者人数年年增加,今年更是达到2600人,和代表、委员之比是1:2。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沿地区的新闻媒体,更是派出大量记者赴京报道“两会”,仅广东省,每年都有三、四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集聚北京,以至于“两会新闻组每年都要对广东…  相似文献   

20.
子生 《新闻三昧》2007,(4):44-46
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法国世界报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问时说:“最近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您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您同时还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经历一百年。请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