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和平 《文教资料》2010,(35):151-153
课堂秩序"乱",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性的"乱",一种是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的"乱"。教师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乱",要敢于直面"乱",不为表现的"流程"所惑;要善于制"乱",不为"乱"而"乱";要恰当掌握"乱"的尺度,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常有人说:课堂秩序要"活而不乱"。仔细分析,这"活而不乱"其实是个伪命题。课堂教学要追求"活",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活"而不"乱",就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了。因为"活"就意味着"乱","乱"也附带着"活"。只要"活"不要"乱",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活"没有错,避免"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把两者对立起来,不仅实践上行不通,也会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秩序时进退维谷,怎么也难以达到"活而不乱"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有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文章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陈秀琴 《考试周刊》2011,(50):56-57
信息社会,音像传媒色彩斑斓,冲击着市场,吸引着小学生的眼球,使书本、阅读受到了严重挑战。教师要反思陈旧的强制性的阅读形式,以新理念、新路子去引导孩子,变教师的"给予"为"唤醒",变消极的"灰色"为积极的"绿色",激发每一个孩子潜在的创造力,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实中,有些人的评课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捧杀",不管课到底如何,一律把吹捧进行到底;一种是"棒杀",也不管课如何,一律乱轰一气;还有一种更可怕,是"乱杀",评课,就是不得要领或无关痛痒地指手画脚一番。  相似文献   

6.
祁生川 《考试周刊》2011,(11):129-129
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因此,教师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刘松青 《教师》2012,(13):65-65
一、模式的提出 在应试教育这无形的指挥棒之下,教师为一个"考"字"鞠躬尽瘁",担心考到自己没讲到的知识而"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串讲串问,对课文进行烦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必然要求学生课堂上"坐如钟",回答问题要跟教参一模一样。这必然严重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赵耀世 《现代语文》2014,(7):141-142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正面临学生文章体裁不明晰,情感假大空的尴尬。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这严重偏离了新课改要求。要破解这一难题,当推行生态教学。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一读到底",整节课书声朗朗,却由于教师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与阅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二是"一问到底",不少教师不让学生问,怕被学生问乱教学流程,怕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怕被学生问得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强制推行自己的"一问到底"。出现这两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对语文课标把握不准。语文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相似文献   

10.
薛琴芳 《考试周刊》2011,(75):90-9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无形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学优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假象互动,鼓动学生答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假问题,缺少的是深层的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始终紧随着教师被动地答问,缺少主动设疑的氛围:多数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灌"、"乱"等现象还很严重,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严育洪 《辽宁教育》2014,(12):67-68
"草稿纸",也许当初给它起名时就说明了我们的态度——"草草书写的稿纸",我想不仅大多数学生这样想,很多教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可以从学生使用草稿纸的乱象中看出:一是乱拿。有些学生事先不准备好草稿纸或草稿本,等到需要用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打草稿,橡皮上、手掌上、课本上、课桌上,甚至试卷的空白处都成了草稿纸。有的学生虽然准备了草稿纸或草稿本,但没有专门管理,需要用时,他们会"翻箱倒柜”地找草稿纸或草稿本。  相似文献   

13.
孙汇禹 《教师》2011,(10):27-27
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就没有好的实验能力,更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观察实验,不少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但是并不知道看什么、为什么看、怎么看,只是盲目乱看。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观察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张瑞 《甘肃教育》2011,(8):88-88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指东学生不会朝西。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三从"——听从、服从、跟从,严重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严重地压抑了学生好动、好问的天性。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格式化,教学过程单一化,学习不再是件快乐的事,相反地,学习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是一件给他们带来无穷痛苦的事。"满堂灌"、"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他们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课堂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该如何把握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教学行为呢?尤其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授课,即如何把握在课堂教学中的"讲"与"不讲"?一、教师的"讲"是自身主导功能的重要体现众所周知,传统课堂中,强调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而忽视学生的"学",尤其是学生"自主地学",其核心是"学会",而非"会学".而生态课堂是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沈丽新 《教师》2012,(11):113-114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电大教学倡导"以学员为中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导学活动",课程辅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是过去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而是学员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督导者、疏导者……",为"扮演"好这些角色,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作为从事开放教育的基层电大教师,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开放教育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题功能;教师的"内功"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长期不变,使学生练而无劲。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增添学习"兴趣",要为学生的体育课"减负",推行快乐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备"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充满智慧的",有备而来"是教学的一种大境界。本文通过对教师课前与课后准备工作的分析,着重讲述了美术教师教学准备的种种。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在"留心"、"用心"、"精心"中不断提高教学境界和课堂效率。教师"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即"大备、""终生备",它包容师生阅历的全部——既指写在备课本上的有形文字,更指融入心间的无形意识。  相似文献   

19.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情感抚慰和支持,需要研究和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情感,教师劳动具有"情感特征"。教师的"情绪地理"包括社会文化距离、道德距离、专业距离、政治距离和物理距离等五个维度,受到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影响。教师重绘"情绪地图",学校完善"情绪课程",社会释放"环境压力",是形成积极的教师情绪,保证教学工作更加流畅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信念伦理是教师赖以执教的内在行为准则,其古典模式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高贵的谎言"。而在启蒙话语之下,教师纷纷向学生宣告各种"高贵的真实",其严重的后果使教师信念伦理陷入崩溃边缘。在新时代里,教师"信念伦理"如果不想被教师"责任伦理"彻底取代,只有进行恰当的模式转换,而"高贵的沉默"可能是一种适恰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