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受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影响,多数作品教化意味浓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从名称中就可见作者所赋予的深层含义。《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三言”不仅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教化思想,还具有轻松、诙谐、幽默的娱乐特点。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话本小说,取材于市井生活,相传于说书人之口,又为当时文人学士所辑录、加工,在当时影响颇大,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而其中又以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朦初的“二拍”最为著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书,三部书各收小说四十篇,共计一百二十篇;“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书实收小说共七十八篇.这些小说对明末社会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不啻为又一幅明代“清明上河图”.现仅从“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中浅析明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4.
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冯梦龙明确地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著书目的,表达了他“以欲反理”的观点。凌蒙初认为冯氏“三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继而编写了“二拍”。他们把唐宋的空灵高雅的士大夫文学转向充实浅俗的市民文学。在“三言”、“二拍”中,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篇幅,这部分作品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新兴的妇女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一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5.
“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也称《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话本、拟话本总集之一。“二拍”反映的内容贴近市民生活,语言通俗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俗语。基于“二拍”目前唯一的全译本,该文对其中的俗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俗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明末凌濛初所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与同时代冯梦龙所编《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两拍”,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些话本集或拟话本小说集虽有明显的封建糟粕,但不乏民主性精华。小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不少人物形象富有个性,这当然是它们拥有广大读者的根本原因。但是,应该看到,小说语言的白话化使得小说的交际对象跳出“士人”的圈子,交际范围大大扩大了。 由于“三言”的作者冯梦龙系江苏吴县人,“两拍”的作者凌濛初系浙江乌程(今湖州)人,都属吴语系统的文人,而且都用白话写作,这就使话本集中不时出现吴方言的词语或句式。尤其是后者,语言更接近口语,更为流畅自然、明白易懂,它是研究吴方言的极好资  相似文献   

7.
笔者就《三言二拍》中有关善恶报应主题的篇目整理了一下,发现这类主题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占30%,在《警世通言》中占25%,在《初刻拍案惊奇》中占22.5%,而在《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中也分别占到17.5%和12.5%的比重。可见,善恶报应主题在《三言二拍》中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浙江湖州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地杰人灵,历代人才倍出,仅文学家就如群星灿烂,不可胜数.不算最亮,又时时被飘来飘去的云雾所蒙翳,但却实实在在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占一席地位的明末小说家凌濛初便是其中的一位.他的短篇小说集“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从取名上看,似乎是在敷演奇闻怪事,其实本意也如同冯萝龙的“三言”一样,是“主于劝戒”(见初刻《凡例》).将文学作为劝戒世人的工具是中国古代特别宋、元以后叙事文学的重要倾向之一.这种倾向虽然容易造成文学创作的简单化(如善恶斗争的主题 惩恶扬善的情节、善恶有报的人物等),但是如果细加考察,我们还是可以在这样的创作里发现丰富的社会内容,并从中窥见一个个呈“圆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1.对郑振铎、孙楷第、马廉、王重民和刘修业等在“前《型世言》研究”中的书名、内容、篇数、章回之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书贾出版《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别本时,用源自《型世言》的篇章,有的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动。2.《型世言》是1987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陈庆浩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的。出版后在中国的大陆、台湾以及韩国展开了《型世言》研究的新纪元。3.中、韩、日各国研究者在学术会上或出版物中的论见,超出陈庆浩在《型世言》台湾刊影印本的《导言》和本人的文论者甚微。  相似文献   

10.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两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然"两拍"的明·尚友堂原刊足本在国内长期湮没无闻,《初刻拍案惊奇》的各种清刊本又残缺不全,《二刻拍案惊奇》甚至没有清刊本,因此对"两拍"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20世纪,"两拍"的明刊本才由访书、访学于日本的学者发现、引回.文章考述了"两拍"的各种版本,并重点介绍了其明刊本及从邻邦日本引回后的影印本和经学者整理、校注的重要的铅印本.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3.
《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编纂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度浴泛汀抖摹凡唤鍪侵泄难飞系闹匾陌谆岸唐∷导?而且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文坛都有过巨大影响。关于对《三言》《二拍》故事来源的考证,据我们所知,已有不少前辈学者作过。其中如孙楷第、赵景深、谭正璧、胡士莹诸先生,堪称此道大家。孙先生有《三言二拍源流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读明末著名的拟话本小说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分析了其蕴含的艺术特色,即夹叙夹议,叙议中包含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性色彩;积极采用心理、对话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符合其身份和时代特征;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从而对作品反映的晚明社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6.
“梦”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其中代表着古代文学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二拍”,就含有数量可观的梦境描写,本文以《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卷《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为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释疑解惑     
巧记古典文学名著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择其要者,不妨用28字诀记忆。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记西厢镜。第一句含义:东,《东周列国志》;西,《西游记》;三,《三国演义》;水,《水讲传》;桃花,《桃花扇》;红,《红楼梦》。第二句含义:官场,《官场现形记》;儒林,《儒林外史人金瓶,《金瓶梅入第三句含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今古奇观》。第四句含义:聊斋,《聊斋志异》;史记,《史记》;西厢,《西厢…  相似文献   

18.
馋唾 普通话中的唾液或唾沫,在吴方言中则称为馋唾。 馋唾一词早见于明代的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中。其第十三卷曰:“我为褚家这主债,馋唾都分说干了。”在以后的带有吴地方  相似文献   

19.
《三言》、《两拍》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小说史上使得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的阶段,而且在市井间行世也颇捷。据明人叶盛的《水东日记》所叙当时的情形:“今书坊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玉、蔡伯喈、杨六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痴情女妇,尤所酷好。”以《拍案惊奇》言,“贾人一试之而效,谋再试之”。《初刻拍案惊奇》的封面,还刊有书商安少云  相似文献   

20.
“三言”“二拍”自明代诞生以来,就做为“劝世文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类“劝世”之作,打着维护封建正统的幌子,其间也包含着大量的民主性精华.《二刻拍案惊奇》曾一度流落日本,而国内却失传.后经王左鲁先生从日本抄回,因而这部珍贵作品就很少为人所了解,其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闪光之处就更加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