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末清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周瑜这一人物形象,是一个带有矛盾性的艺术形象,即在其身上既充满着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小气,又存在着足以令三军将士敬服的才气和勇气。就其勇气而言,着重体现在联刘抗曹的忠勇之气和左右君主的无私勇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也是我国历史上实有的三国鼎立之时吴国的重要辅臣 ,对后汉三国之势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作为艺术形象、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周瑜 ,都是值得研究的。在周瑜的身上存在着非凡的“才气” ;周瑜因才气而成为吴国的重要辅臣。在对曹操的战与降的选择和赤壁大战等情节中充分显示出了周瑜的“才气”。  相似文献   

3.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做好,等待行动。比喻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但尚差一个条件才能完成整件事情。成语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令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典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卦、智取成都、骂死王朗、木偶退兵等一系列“典型事迹”的浓墨重彩的描写,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具有传奇色彩的足智多谋的“奇人”。他的才能有如“皓月之明”,他的计谋更是“神出鬼没”。周瑜被他戏弄于股掌之间,鲁肃三番两次的被他“忽悠”,  相似文献   

6.
正说周瑜     
清代学章学诚曾经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这当然是就小说的整体而言,具体到周瑜身上,这个比例可就严重失调了。罗贯中不仅使周瑜变得才拙智短,还剥夺了他赤壁之战的首功,并且将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小人。历史上的周瑜是什么样的呢?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28课)是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里的一节。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紧扣“奇”字,因势利导,依序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奇举周瑜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设下圈套,借“公事”名义,强委诸葛亮赶造十万枝箭的重任。诸葛亮明知是计,却甘受重任。 1.周瑜为什么要用“公事”的名义请诸葛亮负  相似文献   

8.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断之一,它不仅情节设置曲折跌宕,摇曳多姿,引人入胜,而且人物描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耐人寻味。试就其中周瑜形象进行简析。周瑜是赤壁大战中孙刘联军的最高统帅,他少年腾达,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尽管罗贯中在以后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斗谋中把他描绘得心  相似文献   

9.
周郎 指三国时期著名的将领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可见周郎的名声在当时已经叫得很响。说到周郎不能不提及两件事:一是赤壁之战,周瑜运筹帷幄,火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在他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已包含有环境改变人物思想行为的意思.他能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扣紧人物的阶级出身来描绘。他继承《史记》写人的性格的成就,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力追求性格的个性化。《三国演义》塑造的几个宰相、军事家和许多武将,都是属于个性化的典型。罗贯中还用创作实践表明,仅仅一般地写出性格是不够的,还应该写出一些重要形象性格的复杂性来,曹操、关羽、周瑜等人物就具有复杂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赵云     
本文指出:历史上的赵云,虽在功业上不能冠冕众人,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首先,超越史书记载,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其次,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再次,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广大读者喜爱赵云甚于关羽、张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13.
李煜词是其生活和感情的真实记录,以宣泄悲恨为表现特征,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他便以文学艺术作为排遣感情的媒介。这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类似。而正是这一点使李煜词有了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也使李煜成为“词中之帝”,“词中南面王”。  相似文献   

14.
孙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君主,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曹操和刘备的戏份多,但作者罗贯中依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6.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金代的《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面如紫玉";元杂剧三国戏中的关羽开始有"赤面"或"丹脸"的直接描述,如"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绛云也似丹脸若频婆"等。蒙古族审美文化认为"赤面"或"红脸"象征着武勇,是好汉或英雄的体征之一;而《三国志演义》中关羽的"面如重枣"(疑原为"面如挣枣")之赤面的描写来自元杂剧三国戏而不是《三国志平话》,从而可推知《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就是《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戏曲家罗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