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与郭象、支遁的“逍遥”论相比,庄子的“无待逍遥”是“无己”、“无功”、“无名”;而与之不同的郭象的“足(适)性逍遥”只求“安于性分”;与之相近的支遁的“任心逍遥”则讲求“至人”“无待”。庄子的“逍遥”观对我们有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自由观具有两重性。即在社会历史层面上,他以循环论历史观为依据,抽象地否定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在精神象牙塔中构思自己的“自由王国”,其超越客观必然性的绝对精神自由是虚假的自由;但在宇宙自然层面上,他以“气本”,“气化”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通过特殊的修养实践,肯定了个体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其养“气”功夫和艺术创造活动,建立在对自然宇宙内在规律的合目的性的认识之基础上,此种精神快乐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剖析庄子的绝对自由观,即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它在认识论上采用齐物和齐、物论的思维方式,并对人的主观意志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实质上是视“有待”为“无待”的幻觉自由。  相似文献   

4.
自由问题是人类哲学史上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自由的最高境界即“无己”。达到“无己”的境界要注意三方面的修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以“齐物之心”关照万物;通过“心斋”、“见独”、“坐忘”来最终达到“无己”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人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萨特和庄子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对自由作了详细和深刻的论述。通过对他们自由思想的哲学基础、实现自由的有无条件性、积极有为和消极无为的自由、美学思想中的自由和自由的局限性这五个方面的比较,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他们关于自由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对自由理论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庄子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在他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却隐藏着深沉的悲剧内核。庄子的自由观不可避免的带有悲剧的意蕴,其自由观的悲剧意蕴表现在:现实夹缝中的自由、灵魂孤独中的自由。这与庄子生活时代社会秩序的混乱、专制霸权主义的横行、自然科学的落后以及庄子个人对人的存在论困境的体认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7.
8.
处在同时代的庄子和斯多葛学派,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两种自由观的共性,表现为自由的绝对性和抽象性。其个性突出表现为非理性的自由与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群体意义上的自由、自然主义的自由与意志主义的自由的差别。庄子和斯多葛学派的自由观生成的社会基础的差别和个体社会生活过程的差别,是两种自由观差别的根源。比较两种自由观,对于深刻把握自由观的内涵有益。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自由观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庄子的自由观,但却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庄子,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李白的自由观是自由与物欲的结合,是个性反抗的体现,是本体崇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1.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是表明庄子思想的最主要的篇章之一,它立足于虚无之道,论证了万物齐一和物论齐一,长期以来,人们对“齐物论”的涵义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对“齐物”不同含义的剖析,透视庄子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苏联形成了一股“生态学”题材的创作思潮,在“生态学”题材的描写中,流灌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传统的审美文化精神,在当代苏联文学中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现代性、全球性之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X儿”产生理据上分析“儿”的性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分析“X儿”里“儿”(指词缀)的语音、语法、语义等情况。还是从“X儿”产生的理据上分析,都证明“儿”是一个语素。从“X儿”中“X”的词性情况和“儿”在“X儿”中的语法作用以及“X儿”的整体功能等方面分析,“儿”具有如下作用:即语音标记作用、语法标记作用、语用标记作用和语义标记作用。上述作用往往交叉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最主要的特征。儒、释、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中国画文化品格及写意精神的生成、培养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是作者发挥性灵感想,于画外寄托的高情雅致。是画家参与造化之机,脱却胸中尘俗的、极纯粹的心境。以书入画——书写性是写意画的不二门法。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泛神论只不过是它的一个独特的表达方式或命名而已。本文从“五四”时期郭沫若对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传统哲学的主动追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神合一”的泛神论两方面着手论述,并对这种泛神论特征作了概括,最后就近几年有关郭沫若的论争作了相应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深受学术界及教育界的关注。批判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纵观中国传统史学也不乏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史家,如司马迁。司马迁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大胆提出"究天人之际"的重大命题,审慎思考天人关系,再次论证"天人相分",强调人事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成就正是司马迁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的核心术语,复义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也存在于生活语言之中.《老子》“音声相和”就是一个复义语.“音声相和”的所指可从音乐实践中诸多“乐从和”的文化事象和言语应答的生活情景作多层次的阐释,由此对作为中国音乐美学重要命题的“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爱物"为行为规范,强调"爱物"要取物不尽物形、"取物以顺时"。发掘和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爱物"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提倡生态道德;敬畏、热爱、保护自然;遏制现代人工具理性的过度臌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