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鼓灯艺术相传最早起源于夏朝,上世纪30—40年代左右,在淮河中游的蚌埠、淮南、阜阳等地区形成了中心,并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多个县、市广泛流行。几千年来,在淮河流域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时期,花鼓灯的舞蹈、音乐和节奏方面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保存,记载了不同时代淮河人民生产劳作、风土人情的美好回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价值观及其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民间舞蹈文化赖以滋生的传统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变与挑战。本文主要对花鼓灯艺术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研究花鼓灯音乐的成果进行综述,及对未来花鼓灯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花鼓灯音乐艺术当数安徽皖北地区,其发展历史融合皖北地区的人文风俗以及社会人民的审美理念,可以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地居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强烈喜爱。皖北花鼓灯的音乐历史悠久,源于民俗,传于社会生活及社会运动,其艺术特征潇洒奔放、乐器多样、音乐优美,是民族艺术的代表,建立传承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历史沿革,对从其产生的雏形到定型最终形成花鼓灯舞蹈形式的过程以及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构成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并就其艺术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发展、创新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花鼓灯是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的怀远、蚌埠、风台、风阳及河南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它是表现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庆祝五谷丰登的民间艺术:有时,花鼓灯演出还与求雨、还愿等宗教活动紧密联系。融歌舞乐戏于一体的花鼓灯。以其粗犷、朴实、热烈、细腻的特点,深受淮河两岸人民喜爱。在多代艺人的努力下,花鼓灯以强大生命力,不断发展。它穿越千百年的历史隧道,传承于淮河上下,发展至今,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区域的不同,花鼓灯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流派。各个流派涌现出各具特色的艺人,逐步发展为有程式性的民间歌舞。在沿淮一带主要有冯国佩为代表的怀远流派和以陈敬芝为代表的凤台流派两大派系。由于眼界与资料所限,本文仅对凤台花鼓灯文化作一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方艺术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在教学中探究花鼓灯艺术独特的审美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对艺术理性分析,把握地方文化的内在气质.凤台花鼓灯艺术由于成因、传承、文化现象,区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征、音乐风格.本文从花鼓灯的锣鼓、花鼓歌、后场小戏三方面阐述了安徽凤台花鼓灯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6.
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历史沿革,对从其产生的雏形到定型最终形成花鼓灯舞蹈形式的过程以及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多元化构成作了全面、细致的论述,并就其艺术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发展、创新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花鼓灯艺术是流传于淮河流域的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性艺术,用丰富而系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人物和情节。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花鼓灯的起源、流派的提出及其艺术形式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归纳总结,探索花鼓灯现状及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花鼓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花鼓灯作为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地方传统民间艺术,是淮河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深受淮河流域人们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斑斓浓烈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安徽花鼓灯艺术奔放的人物角色、铿锵的锣鼓鼓点、劲道的舞蹈动作、婉转的灯歌小戏、灵动的布巾绢扇,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以"秀美、壮美、华美、优美、精美"五美并举的形式揭示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花鼓灯的传播范围主要限于两淮流域,是汉族最具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舞蹈服饰具有善舞性、装饰性和程式性的特征,服装构成比较复杂,通过具象的外化形式体现了沿淮民间的审美心理倾向,同时也强化了花鼓灯舞蹈突出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怀远地区花鼓灯的研究,指出其有竞技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三个特点,同时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皖北花鼓灯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构成的"风阳三花",彼此在内容、形式和流行范围,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大不相同.就其渊源而言,花鼓灯之"打花鼓",主要源于唐宋时期"打夜胡"和"打讶鼓";花鼓灯表演中的岔伞(即灯伞),一则脱胎于明代城隍祭祀衍生出的"三巡会"中的黄罗伞,同时又与讶鼓表演中的帷伞有关,而民间社事活动--社火,则为花鼓灯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契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鼓灯表演逐渐成为上元节等社火的主要形式和内客.在其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皖北花鼓灯经历了一个由祈禳、敬神、娱神到娱人、自娱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为皖北民众的"狂欢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花鼓灯的发展阶段、艺术价值、舞台实践分析了花鼓灯艺术的发展现状。环境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冲击,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的缺乏,支持经费缺乏是制约花鼓灯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保护区,培养花鼓灯艺术的传承人,赋予花鼓灯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建设花鼓灯艺术博物馆,提供经费支持是保证花鼓灯艺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流行于安徽凤台、凤阳、怀远、颍上的花鼓灯,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在流传过程中虽然吸收了中原地区民间歌舞、曲艺,但不失其本色。更多的遗存着淮夷音乐文化特色。是在楚歌楚声的艺术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淮河风情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15.
安徽花鼓灯是中国淮河流域汉族人兼容并蓄创造的最为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同时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农民的舞蹈艺术的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进校园是花鼓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有助于扩大传承渠道,创新传承方式,推进高校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安徽花鼓灯锣鼓的曲谱运用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研究花鼓灯锣鼓节奏的数列分布及内在结构,对引导花鼓灯艺术研究向深层次挖掘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悠久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有独特的音乐特色,本文对汉传佛教的音乐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以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律,成为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并在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中,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为了能使学生恰如其分地舞出花鼓灯的动律神韵,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以“韵味”为核心,增强学生内心的感受力,从而达到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花鼓灯是花鼓文化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类型,也是南方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艺术形式丰富而完整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战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如怀远,蚌阜,风台,淮南等地,是中国汉族舞蹈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它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有着典型的地方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强烈的乡土特征,鲜明的时代特点。安徽花鼓灯以其秀美欢快热烈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国内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