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作者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他曾出任过知县,“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他把那些流行在人民中间的口头传说、民间杂剧、话本中彼此不相连缀的水浒故事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写成了《江湖豪客传》,后由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改名为《水浒传》。“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是水浒故事产生的时期。当时的阶级矛MINGZUOPINDU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水浒传》生动反映了我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只有零星的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它们还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尚未成为一个整体。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提到张叔夜招安,宋江征方腊,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现在保存下…  相似文献   

3.
发生在北宋微宗年间的宋江起义.在历史上只有零星的记载。从南宋起,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音》等。它们还是各自独立的故事,尚未成为一个整体。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三件事,末尾提到张叔夜招安,宋江征方腊,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六种,如《李适负荆》等。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浒,念hǔ,水边.以“水浒”为名,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八百里水泊梁山,书中的主人公,就在梁山泊周边展开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这部正面描写农民起义斗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水浒》自明代中叶以来,屡经封建文人增删,有各种繁简不同的本子(如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七十回本),思想内容也比较复杂.但瑕不掩瑜.《水浒》仍被尊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青少年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水浒》是不可不读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也叫《水浒传》、《江湖豪客传》、《忠义水浒传》、《京本忠义传》,比较时髦的叫法是“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和罗贯中。《水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无可争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者们一再揭示杭州与水浒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杭州是孕育水浒传最重要的地方。在当前众多研究中,对杭州本土的水浒故事的发展演绎研究整理十分不足。早期的水浒,在杭州是以评话的形式流传的。现今从可见的《杭州评话·宋江》中可以看到评话对今本《水浒传》的影响。评话本《宋江》和今本《水浒传》里的故事有同也有不同,显示了《水浒传》和水浒评话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杭州评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8.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最为精彩的回目之一。它不同于写单个人物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诸篇,其间涉及好汉众多,又是水浒大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应该说这是一场热闹的大戏,作者却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手法将其处理为“智取”,所以黄泥冈上并没有出现血雨腥风的鏖战场  相似文献   

9.
论《水浒传》的狂欢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所写的是一群强盗的故事,把《水浒传》故事的意义合理化显然很徒劳。《水浒》的叙事和接受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进行阐释。《水浒传》中有一些粗俗、荒唐的场面,很多人物行为极为疯狂,充满暴力。作者创造了梁山泊这样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狂欢化场所。作者还以“亲昵化”的描写,消解了强盗的可怕与威胁,拉近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水浒传》所体现的狂欢化叙事风格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水浒传》与《平妖传》,就其题材而言,都与史实有所关联。鲁迅曾经指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二)载徽宗宣和二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又说:《平妖传》“记贝州王则以妖术变乱事。《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言则本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唐为贝州),庆历七年僭号东平郡王,改之得圣,六十六日而平。小说即本此事。”但是,《水浒》、《平妖》二传,都没  相似文献   

11.
《水浒》的成书大约在元末明初之际,但《水浒》中的一些故事,早在南宋就已开始在口头流传了。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在记述当时说话人的“小说名目”中,就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称呼。南宋遗民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三十六人的姓名、绰号和《水浒》基本相符,却有一点显著不同,即三十六人中有“铁天王晁盖”。  相似文献   

12.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的《智取生辰纲》,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是小说中极其精彩的故事.教材注释该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出版的七十一回本《水浒》.此本系以金圣叹删改后的七十回本为底,将金本“恶梦”删除,依百二十回本,恢复了原来面目,又把金本的“楔子”略加剪裁,改成第一回,实际上全书回次为七十一回.可见,课文选的是金圣叹评改的《水浒传》而非施耐庵之原著.虽然金圣叹评改本《水浒传》“保存了原书最精彩的部分,文字也有所改进,遂成为最流行的版本”①,但对此版本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中学课本没有采用施耐庵的原著,的确是很遗撼的事,原因在于:一、课文《智取生辰纲》文下注释既然注明作者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著名古典小说。北宋徽宗宣德(1119——1125)年间,我国北方爆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遭镇压而失败,但英雄们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勾栏瓦舍陆续出现了水浒题材的话本和戏曲。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话本中已记有梁山三十六名好汉的故事,记叙虽简单,但已具《水浒传》故事的雏型。到元代,水浒故事中的起义英雄逐渐发展成一百单八将。元未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在民间说唱的水浒故事和水浒杂剧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水浒传》这部巨著。后又经历代不断增删、润色,遂敷演成一百回、一百二十回、一百一十回、一百十五回等不同版本。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目的,对《水浒传》进行了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故事同学们都很熟悉,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作者施耐庵是怎么写出这部书来的。事情是这样的,早在施耐庵写《水浒传》以前,民间已经有了许多关于水浒英雄的传说和评书,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侯忠义 《丹东师专学报》2011,(6):104-106,137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7.
经过了长达几个世纪漫长的孕育过程,小说《水浒传》终于在元末明初问世.至《水浒传》的成书,水浒故事的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8.
《水浒》这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小说,经过传说故事和话本阶段,到明初始成书。明嘉靖时高儒著的《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是关于长篇小说《水浒》版本最早的记载。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时《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可是只残存第十一卷(五十一回至五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最初的“《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水浒》,主要有三种本子,即一百二十回本、一百回本及七十一回本。这些本子,都是经过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增添篡改而成的,不是它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原来的人民口头创作的《水浒》故事。《水浒》是以北宋末年梁山泊的一支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的。这支起义军在当时曾经造成很大的声势,在政治上、军事上曾经给封建统治以很大的威胁:“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人民群众以这次起义为背景创作了许多歌颂梁山英雄的口头传说,经过长期的流传过程,不断从新的农民起义中吸取养料,加以丰富和发展。《三打祝家庄》、《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宋江的字及绰号,记述《水浒传》原型的最早的较完整资料《大宋宣和遗事》以及龚圣与《宋江三十六赞》中只提及宋江的绰号“呼保义”,既没有涉及“及时雨”,也没有言及其字“公明”。本通过对各地民间瘟神信仰的考察,讨论了宋江字公明的缘由,并从瘟神信仰的视角探讨了水浒故事的演变及其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