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电子电器以及化工生产等领域的电子零件以及生产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使用在这些领域的大多是贵重金属,价格昂贵,且不耐酸、碱等化学药品的腐蚀。PVC作为目前使用最广、生产量最大的树脂之一,如果能够提高其导热性能,完全可以将其用来替代贵重金属使用在各个领域。有研究报道,在PVC粉末中混合搅拌加入一种导热性能较好的添加剂,采用机械活化球磨的方式,利用平板硫化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压制成型板材,可较大地提高PVC板材的导热率,这一研究将极大地促进电子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十号线十一标段亮马河车站主体结构明挖段、盖挖段基础底板、侧墙防水施工采用的是一种新型防水材料——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文章就具体工程实例,分析了膨润土防水毯的特点,以及在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原膨润土进行钠化以及有机改性后制取改性膨润土,并对改性膨润土吸附含甲苯废水的情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过200目筛分的原膨润土经钠化之后,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钠化土进行阳离子改性,M改/M膨=50%,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在60℃恒温水浴振荡器中振荡60 min,改性膨润土处理含甲苯废水的效果最好,可达到89.4%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4.
张平武 《科技风》2013,(11):128
目的:为探讨改性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开发新型高性能吸附剂。方法: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后,研究其在不同的pH值、温度及时间条件下对苯酚的吸附能力。结果:改性膨润土对苯酚有着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能力随pH值的增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吸附能力随温度的增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通常在60min左右能达到吸附平衡。结论:改性膨润土对苯酚的吸附有一定的规律性,能为其在水处理中的使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浅谈机械活化在强化矿物浸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活化是一种新兴的矿物浸出强化手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阐明机械活化强化机理的基础上,简要综述了其在非金属矿、轻金属矿、重金属矿、难处理贵金属矿、稀有金属矿以及有价渣料浸出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机械活化的研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总储量的40%。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原料来源广泛,其中以新疆煤炭为原料制备高性能的煤基活性炭可以增加煤炭的高效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但由于煤炭的灰分含量普遍较高且组成复杂,以物理活化法制得的煤基活性炭性能较低,因此本文采用KOH为活化剂,研究碱碳比、终温和升温速率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影响,最终确定煤基活性炭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碱碳比2:1、活化终温800℃、升温速率5℃/min,在此实验条件下制得比表面积为1560 m2g-1,孔容为0.622cm3g-1的煤基活性炭。  相似文献   

7.
采用搅拌球磨机对木薯淀粉进行机械活化,将不同活化时间的木薯淀粉与α-淀粉酶进行酶解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酶解产物组分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活化时间对木薯淀粉酶解产物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木薯原淀粉、糊化与未糊化的活化60min木薯淀粉液化产物的还原糖含量分别为6.06%、12.31%、11.46%,说明机械活化预处理能有效提高淀粉的酶解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膨润土特性,采用阳离子交换法对其进行有机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轮换法对影响改性效果的实验条件进行考察,最后以制备的膨润土和环氧树脂为原料,采用插层聚合法制备膨润土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探讨,实验结果显示,在有机膨润土含量为2%~4%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有最佳值,就其断面来看,属于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9.
吴睿 《大众科技》2016,(7):57-59
膨润土由于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与膨胀性;分散性和悬浮性;粘结性和触变性,被广泛用于建筑、冶金、钻井等行业中,文章研究了利用膨润土为基体,以石棉纤维、粉煤灰等为辅料,考察了膨润土基速凝型复合堵漏剂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滥用产生的毒害和细菌耐药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去除废水中的抗生素显得尤为重要。膨润土是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粘土资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文章总结了近年来膨润土在吸附四环素类抗生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加磁技术对膨润土吸附和固液分离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吸附性良好且可磁分离的抗生素吸附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超细碳化粉的制取,通过一次碳化的生产工艺,生产出≤1цm的碳化钽粉,质量达到要求,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2.
13.
电解锰废渣是电解金属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过滤酸渣,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随着电解锰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电解锰废渣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其的处理处置已成为电解锰行业和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对电解锰废渣特性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处理方法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用电解锰废渣作建筑材料的是一种工业化利用电解锰废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与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文光  黄鲁成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01-1209
 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是新兴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深入探讨新兴技术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现有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技术预见的方法和思想引入到新兴技术的评价与选择中,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模糊一致性矩阵对新兴技术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方法是利用所谓的优先关系系数来描述技术方案间的优劣,从而可以避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隶属度的确定问题,故当定性评价因素较多、隶属函数的建立较难把握时,其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5.
贾爱云 《中国科技信息》2009,(22):190-190,194
目的:建立超声波提取法测定食品中的甜蜜素。方法:食品中的甜蜜素经超声波提取后、衍生化、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方法的检出限为0.002g/kg(S/N=3);甜蜜素质量浓度在20μg/mL~10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89。样品测定的RSD为2.78%~3.54%(n=6),加标回收率为95.00%~101.00%,与研磨提取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本质与实现的方式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寿德 《科研管理》2002,23(5):50-55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本身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解决好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问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之一。本在分析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本质与实现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新兴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已逐步为各国政府和管理学界所公认。要投资新兴技术,首先要对其进行识别,以及评价和选择,然而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性给新兴技术的识别、评价和选择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利用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属性综合评价和决策系统,对一组技术进行了判别,进而对其进行了分类,以求找出其中的新兴技术,为新兴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新兴技术的最终商业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颠覆性技术遵循自下而上的性能轨道,以新技术属性集为依据引入新竞争平台,替代现有技术范式,改变企业技术竞争态势。对其进行早期识别和探测,将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技术创新战略,规避风险。现有的颠覆性技术识别研究多采用主观方法,而基于专利分析的客观分析方法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个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框架,该框架以专利数据为依据,以属性创新和改进的技术发展推动机制为基础,借鉴物种入侵模型和集对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新技术出现前后的属性集相似度,来对颠覆性强度值进行测度。最后,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汽车锂电池技术专利为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破坏性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技术创新呈现出间断性和不可逆替代的特点,Christensen发现有很多这样的技术有助于企业生产出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性能并不一定由于现有产品,但它们却能为顾客提供一些新的产品特征,创造新的顾客价值,他把这样的技术成为破坏性技术。破坏性技术无疑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当破坏性技术出现时,很多企业表现得不知所措,发展减缓,甚至走下坡路以致退出市场,最终陷入“创新者困境”。并分析了企业在识别以及选择破坏性技术时遇到的障碍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几点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采用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分为n个阶段。假设新兴技术发展状态服从平稳独立增量过程,利用风险度量原理论证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技术采用者采用新兴技术时风险随时间的递减性以及边际风险随时间推移的递增性,并利用等风险图法分析了新兴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内采用者的风险偏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