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针对耳草的原植物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并分析近几年有关耳草及耳草属植物的国内外文献。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耳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为耳草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结论:耳草在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伤寒、痈疽及其他皮下化脓性感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朱唇可能的化学成分及研究其止血活性。方法:采用系统预实验法对朱唇的提取物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并通过体外促凝血实验,研究朱唇的止血活性。结果:朱唇中可能含有多糖、苷类、黄酮等丰富化学成分。另外,朱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结论:初步鉴定朱唇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为深度研究和开发朱唇的植物资源提供实验基础。朱唇提取物具有较好止血活性,为寻找新止血药物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分析瑶药裙头裆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别.方法:通过化学显色反应、沉淀反应及滤纸片反应等方法对裙头裆水提取液、95%乙醇提取液及乙醚提取液进行化学成分预实验,初步分析裙头裆中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瑶药裙头裆中含有糖类、多糖或苷类、有机酸、酚类化合物、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油脂类物质、强心苷类、内脂、香豆素及其苷类等成分.结论:为裙头裆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金线草为广西传统植物药,主产于广西、陕西、山东等地。其化学成分类型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酯类、甾醇类等,对抗真菌、抗氧化和辅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着显著作用。随着现代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创新,加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药理学方法不断应用于金线草的药理作用及机理研究,近年来,金线草中的化学成分在众多研究中不断被发现,其药理作用进一步被开发,临床适用范围逐年扩大,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热切关注。文章对金线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传统壮药金线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系统预法对壮药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浸膏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预实验,初步探索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的化学成分。方法: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浸膏用水、乙醇和石油醚提取,取滤液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颜色或沉淀反应,对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浸膏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论: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浸膏中可能含有糖、多糖、苷类、皂苷、有机酸、黄酮类、酚类、香豆素、内酯、植物甾醇、三萜类等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壮药三叶香茶菜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耳草属(茜草科)植物的两个新种=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dyotis (Rubiaceae) from China[刊,中]/ 王 瑞 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邢 福 武//植物分类学报.—2002,41(1).—85~88 摘要:描述了国产耳草属(茜草科)植物的两个新种,启无耳草Hedyotis wangii R. J. Wang和崖州耳草H. yazhouensis F. W. Xing et R. J. Wang。  相似文献   

7.
李君 《科技风》2022,(13):78-80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鸭公树子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初步探索鸭公树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经典的化学反应鉴别法,以鸭公树子的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研究,结合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观察反应结是否沉淀或者颜色反应。结果:鸭公树子中含有多肽类、蛋白质类、多糖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类、皂苷类、内酯类、三萜类、有机酸、挥发油及油脂类等成分。结论:初步确定鸭公树子含有的多种化学成分,为鸭公树子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藏药囊距翠雀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方法,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颜色等反应,对囊距翠雀水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水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进行试验。结果藏药囊距翠雀中可能含有的蛋白质、多肽或氨基酸、糖类、多糖和苷类、鞣质、有机酸、黄酮、酚类、甾体类、生物碱和挥发油等成分。结论初步确定囊距翠雀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系统预实验法初步探索石笔木叶的化学成分,为系统开发民族药石笔木叶有效成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或层析对石笔木叶水、95%乙醇和石油醚提取预试液进行定性检识,通过实验结果初步判断石笔木叶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石笔木叶中可能含有氨基酸、蛋白质类、还原糖、多糖、苷类、皂苷类、有机酸类、酚类、鞣质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内酯类、香豆素及其苷类、蒽醌类、挥发油、油脂类等化合物。结论:初步确定了石笔木叶含有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分离鉴定该药用植物生物活性成分及系统开发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山耳蕨组的成员是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常见的蕨类。其成员为夏绿植物,叶片 薄而柔弱。秋季叶片枯萎后叶柄基部宿存在地面形成一个丛堆以保护幼芽,这显然是对高山严峻环境 的适应。作为高山地带特有类型,1972年日本蕨类学家Sigeru Daigobo将它们作为耳蕨属下的一个组 ——高山耳蕨组Sect.Lasiopolystichum Daigobo,这是合理的。Daigobo建立此组时只包含3个种,经过 对中国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的研究,现知在中国约有30种应归人此组,其中有3新种:红鳞耳蕨P.ru- fopaleaceum,石生耳蕨P.saxicola,康定耳蕨P.kangdingense;2新变种.裂叶耳蕨P.sinense var.loba- tum,条裂耳蕨P.mollissimum Var.laciniatum;1新组合,钝裂耳蕨P.integrilobum(Sorolepidium)。据羽片背面的小鳞片类型可将高山耳蕨组划分为2个系:穆坪系Ser.Moupinensia和中华系Ser.Sinensia。  相似文献   

11.
   在对广义的罗汉果属进行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上,进一步对该属作了分类学的修订。  主张将罗汉果属的三个亚属提升为三个属即自兼果属、小球瓜属和罗汉果属。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卫星电源基本体系结构以及卫星电源测试评估方法 ,建立了基于虚拟仪器概念的卫星电源测试评估系统 ,并对一个简单的非调节母线卫星电源系统模型进行测试 ,给出了结果分析 .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的叶分离出八种结晶性化合物,经 鉴定其中五种是已知成分,分别为A-homo-5-cholest-6-en-3-one、cyclobalanone、nonacosan-10-ol、r-sitosterol和β-sitosterol。另外三个为新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待研究确定后发表。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化学品合成与试验项目化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工学结合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办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巴柑檬及其有关近缘种——来檬、尤力克柠檬、摩洛哥酸橙、代代酸橙和蚌柑酸橙等植物的叶片和果皮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巴柑檬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与三种酸橙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而与来檬或尤力克柠檬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相差较大。但巴柑檬果皮精油的化学组成不同于酸橙、来檬或尤力克柠檬的果皮精油的化学组成,而是介于酸橙叶片精油和来檬果皮精油化学组成之间,它既含有像酸橙叶片精油中那样大量的芳樟醇(22.20%)和乙酸芳樟酯(32.66%),又含有像来檬果皮精油中那样较大量的柠檬烯(29.94%)。说明巴柑檬与酸橙和来檬特别是与酸橙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酸橙与来檬的自然杂种。这一结果支持了Sinclair,W.B.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田麻属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研究,确认1种2变种,归并了1种3变种1变型,降级1种。  相似文献   

17.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育的第一线,在教学和科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化学实验室有毒有害试剂种类繁多,安全事故偶有发生,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化学实验室的高效安全管理,把危险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安徽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和实验室近几年在安全培训、药品规范化管理和细节优化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结果表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有效地降低了实验室安全风险,为日常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reports chromosome  number  and karyotype  analysis  of Cycas panzhihuaensis endemic to China.  The material was collected from Dukou, Si- chuan. It is a diploid species, with 2n=22=2m+4sm+4st+l2t. The karyotype of Cycas panzhihuaensi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Cycas, which was known to be 2n=4m+8st+10t.  The former is a new karyotype in the genus.  The authors briefly discuss karyotype evolution of the genus Cycas in this pap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