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4期郭老师的《自然段的结尾可以是冒号》之见解,感觉很有新意,但笔者的观点大不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清楚“冒号”的作用。“冒号”是表示提示话语之后的停顿,以提示(引起)下文;也用于总结性词语的前面,以总结上文。再看什么是“自然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第1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特作如下考释:一、《鲁迅的精神》分段的商榷《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共七个自然段,《教参》认为“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分为三个结构段,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把第1、2自然段归结为第一部分。这样划分,一个最明显的难题出现了:第二自然段末尾不是句号,而是冒号,这个冒号怎样向学生说明!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时,有学生问:“文中第六段之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是否也可作为一个自然段呢?”关于这个省略号,《教师教学用书》解释:“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他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没有穷尽……另外,省略号也使文章结尾具有了开放性……”如果照书上原文直接叙述,学生理解起来势必产生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并未正面作答,而是故意将问题交给学生,让其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并将得出的结论予以归纳整理之后再来讲解。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认同这个省略号代表了一个自然段,理由有二:一是省略号所省…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文章的自然段?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解释是:“以开头空两格写作为形式标志,每个自然段都表达相对独立的一个意思。”文章中的对话自然段应怎样确定?没有查到明确的说明。查阅了人教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师用书》,书中对《爬天都峰》、《茅以升立志造桥》等绝大多数有对话的课文,  相似文献   

5.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是《月光曲》一文的教学难点。为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2.你们想知道《月光曲》的内容吗?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指名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  相似文献   

6.
姚平 《语文天地》2014,(2):18-19
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遵循的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思路,这是从“意思本位”出发来解渎文章的。但笔者认为,合理的或者真正到位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作动机问题,即“为什么写”,只有在“意图本位”的视角下,  相似文献   

7.
段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是文章结构的体现,学会分段有助于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让学生学会分段,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分段的标准: 1、按内容分(即意义归并法)。如果前后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共同的就归并在一起。例如:《壁虎》一文,共有4个自然段:“我看壁虎捉虫”、“壁虎的样子”、“静态壁虎捉虫”、“动态壁虎捉虫”。在理解这些自然段的基础上,将联系紧密、说明一个共同的内容——壁虎捉虫的“静态壁虎捉虫”、“动态壁虎捉虫”两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奇妙的“眼睛”》一课(第二册),从内容来看,它由三个自然段构成,每个自然段都是先写什么是谁的什么,再写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处。从课文类型来看,它属于看图学词学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外,还要从课文特点出发,遵循“看图学词学句”的规律,坚持在看图中读句、学词,在读句、学词中看图,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坚持由“扶”到“放”,扶放结合。现结合课文,具体谈谈我们的教学设想。  相似文献   

9.
杨峻岩 《新读写》2012,(1):38-39
写议论文,一般总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化为诸多小问题。可以说,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例如《繁笔与简笔》(见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全文共7个自然段,7段论述了7个问题:①简笔与繁笔各有什么妙用;②《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描述怎样体现“简笔用得好”;③《水浒传》中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述怎样体现繁笔用得好;④“字面上的简”和“精炼”、“艺术上的繁笔”和“通常所说的啰唆”各有什么区别;⑤行文时怎样自然地做到“繁简适当”;⑥现今的创作在繁简方面存在什么问题;⑦为什么要“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又如,鲁迅杂文《拿来主义》,整合起来看,全文回答了以下二些问题:“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确什么危害;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做到“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事业有什么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童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决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如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的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直接进入正题,提示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迁移仿写这样的开头,如有位学生在《助人为乐的王明》一文中这样开头:“我的同学王明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这句话开头就交代了王明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如同待在云里雾里半天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六册有一篇课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结尾有一句话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在作修辞分析时,对“状元宰相”和“地底下”是什么修辞格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有人说前者是借喻,后者是借代;也有人说前者是借代,后  相似文献   

12.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挖掘教材中的语感因素进行语感教学。教材是经过反复挑选的、比较典型的文章,里面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感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很好的凭借。我们备课时,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感因素较强的语感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以《看戏》第2自然段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语感训练点:a、文中“都……连……都……甚至”这些虚词有什么作用?去掉行不行?b、文中冒号后面的内容就用“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一句话代替行不行?c、“甚至还有”改为“和”怎么样?d、“简直”是什么意思,在句中起什么作用?e、“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什  相似文献   

13.
《群鸟学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阅读文.这个童话故事构思巧妙,语言浅显易懂,表达的中心很有说服力,也富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根据本组课文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的训练重点和阅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因人定法,突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法一:围绕“结果”,逆推导读.本课结尾段交代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关联全篇.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段文字,读懂课文.一、揭题质疑,初识结果.板书课题后,抓住题目设疑:“群鸟”指什么?(许多鸟)“学艺”是什么意思?(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学本领”来理解)它们向谁学艺?(凤凰)学艺结果怎样?(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初步了解事情的结果,并理解结尾段和开头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小狮子爱尔莎》一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结尾“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相互看不见为止”一句中用了一个“我们”,狮子是动物,而我们指人,因此“我们”一词指代含糊,不合乎习惯,应将“我们”删去,即“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相互看不见为止”。  相似文献   

15.
六册教材第三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侧重于训练阅读能力。教材安排这个训练重点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连句成段,初步学习分析自然段,读懂自然段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训练重点,讲读课文《海底世界》和《三棵银杏树》课后的“思考·练习”第2题,都安排了有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之类的训练内容,阅读课文《雨》的“思考·练习”安排了“课文用几句话讲‘雨中’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训练题,在《基础训练3》中安排了阅读短文,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训练题。同时,在《三棵银杏树》课后安排了“练笔”,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花草树木,写一两段话,内容要具体,“句与句要连得起来”,进一步落实这个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16.
细读《首先要做“马”》(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一文,觉得这篇课文的标题与内容不符,可以说是文不对题。理由之一是:文章的标题是“首先要做‘马’”,可是文章的主要论点却是:“‘千里马’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奔出来的”.理由之二是;全文除开头一个自然段点了点题之外,其余文字都走了题。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三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是“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教学时应该弄清楚从哪些方面、采用什么方法去分析自然段,分析自然段的目的是什么。总起来说,可以紧扣重点词语,采用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式,从自然段...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花未眠》一文,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精美散文。其中“凌晨四点”一词,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结尾段,笔者认为这决不是偶然。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间?为什么作者一再强调它?透过这个时间,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感觉这个时间大有深意。  相似文献   

19.
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作文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学生作文中结尾千篇一律的现象我在指导学生写《放风筝》这篇作文时,发现很多同学的结尾都是这样写的:“我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回家。”结尾与内容不太相符,不自然,不贴切。于是我就启发他们根据自己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决定采用结尾的方法:一个同学的风筝又漂亮,又飞得最高,得了第一名。我问他:“你回家时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自豪,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说:“你就把你的感受作为结尾。”有一个同学的风筝得了第二名,我问:“你有什么想法?”他说:“我盼着下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早点到来,我要准备一只精致的风筝赛过那个第一名。”我点头说:“好,你就把你的这个想法作结尾吧!”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以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50)为例,写作能力60分,作文汉字书写水平5分,作文几乎占据了我们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2022版语文新课标中提出我们要“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其中构思、提纲、修改等都涉及作文的结尾。人们将精彩的文章结尾比作“豹尾”,这就是表明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余味无穷。同学们都清楚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少不得一个靓丽的结尾。那么,如何才能在作文中写出靓丽的结尾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好的作文结尾的要求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