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
"悲情"内涵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特有的风格范畴,也是肖邦音乐里最为宝贵的深刻的人性意蕴体现。本文从肖邦"悲情"内涵的源头追溯出发,结合作品特殊复杂的曲式结构对肖邦音乐中的悲情性内涵进行分析,同时力求站在"悲情"内涵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审美把握中解读肖邦音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主导性的社会心理在表层现象上排斥、对抗浪漫主义,但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强劲地推进着浪漫主义的发展.施勒格尔-海涅-施米特-罗素-伯林的浪漫主义研究构建了自浪漫主义运动出现以来的、近200年间的对浪漫主义的经典解读.经典解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揭示出"作为概念语词的浪漫主义"和"浪漫精神"的区别;它呼唤更为开放的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其中,超时空、跨学科、非理性、关注否定性意义等解读维度在当代思考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今天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被限制的解读》一文(见《语文教学通讯B》2012年第2期第46页,引文下同)。在体会文中的观点时,似乎觉得丁老师的解读也"被限制"了。丁老师认为,《丑小鸭》一文的"文学真实性"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不能用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12世纪丹麦作家萨克索写作的《哈姆莱特复仇记》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古代北欧英雄对父亲的忠诚、行动的迅捷和复仇手段的残忍,这恰恰是血缘维系时代英雄的本质体现。而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则体现出了血缘维系方式向社会契约维系转折时期诸种矛盾交织情况下的英雄新特征,即长于思考、目光开阔的鲜明特点。他们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意蕴丰富,但高中语文界对这部被称为"文学中的蒙娜丽莎""戏剧中的斯芬克斯"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哈姆莱特》节选部分进入浙江省中职语文实验教材后,哈姆莱特"排山倒海"式的貌似癫狂实有所指的言语,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也让很多教师感到难以驾驭。从戏剧的"文学性"和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梳理文脉,以"人称"为"命门"将对三个人称"你""你们""我们"的解读作为教学途径,并辅以教学实践进行验证,以共同探讨戏剧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评论领域,解构主义并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批评阵营,但却为其他莎评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莎士比亚评论越来越明显地带有"左倾"政治色彩,解构主义莎评也顺势从单纯的文本批评向政治批评过渡。著名莎评家泰伦斯·霍克斯对《哈姆莱特》的解读就是这种过渡的典型案例。霍克斯先对《哈姆莱特》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构,但随即转向对历史上一位著名莎评家的政治立场的解读,这看似不连贯的逻辑背后正体现了解构主义莎评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经典的美学、文论专著,"悲剧说"是其中的经典理论。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对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进行解读,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9.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文学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从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出现、哈姆莱特受鬼魂之托复仇雪恨一事具有强烈的新教预定论色彩,"重整乾坤"便成为哈姆莱特命定的使命.然而一方面"重整乾坤"和哈姆莱特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肮脏、混乱、虚无的现实使他找寻不到重整乾坤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迫使哈姆莱特将自我流放到疯狂、自杀的边沿.  相似文献   

10.
"文学牛仔"的英雄形象从出现到确立再到呈现出一种消解的趋势,在牛仔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渐变的历史过程。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牧牛王国"的崛起为小说家提供了美国文学本土化的新素材,"文学牛仔"在传奇冒险故事中登场并随"一角钱丛书"的流行初具英雄形象。随着20世纪初美国西部踏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文学牛仔"被牛仔小说家刻画成阳刚威猛、热爱自由、神勇无畏和开拓进取的骑士英雄。20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使"文学牛仔"的英雄神话开始解构,其英雄形象的消解反映了牧区社会衰落时牛仔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莱特》围绕复仇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各个人物形象。其中,尤以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刻画最为鲜明、鲜活和真实。以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为线索,分析其内心情结,可以更好地把握戏剧内容,深入挖掘戏剧主题。  相似文献   

12.
刘恒 《海外英语》2014,(12):169+179
William Shakespeare has left us the remarkable tragedy Hamlet, a typical novel in which the readers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Hamlet, a special hero of his kind and also a humanist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剧中使用的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莎士比亚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他为后世之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苍蝇》是萨特创作成功的第一部剧作。我国学者关于这部剧作的评论文章,主要探讨了剧中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的思想特征,以及萨特创作《苍蝇》时的思想变化轨迹。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俄瑞斯忒斯是存在主义或启蒙主义的英雄、《苍蝇》是萨特的自由观发生转变时的产物、比较俄瑞斯忒斯和哈姆雷特的异同三种情况。此外,评论的文章中还有《苍蝇》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苍蝇》是萨特创作成功的第一部剧作。我国学者关于这部剧作的评论文章,主要探讨了剧中的主人公俄瑞斯忒斯的思想特征,以及萨特创作《苍蝇》时的思想变化轨迹。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俄瑞斯忒斯是存在主义或启蒙主义的英雄、《苍蝇》是萨特的自由观发生转变时的产物、比较俄瑞斯忒斯和哈姆雷特的异同三种情况。此外,评论的文章中还有《苍蝇》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及电影中的牛仔只是虚构的小说化形象,与真实存在过的牛仔大相径庭。通过对历史及众多资料的整理、归纳,披露了牛仔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阐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同时分析了徐志摩诗歌浪漫主义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8、19世纪,欧美出现了最壮丽的浪漫主义文学景观.与古希腊神话与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神话不同,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激起人们开拓自然领域即以科学世界观为其前提的,既有无限的主体性,又是绝对内在的.拜伦、雪莱、欧文、库柏等的浪漫之作,精神与物质互为协调,客观写实因素随之加强;中国浪漫之作如《女神》,主体性无限扩大,精神溢出了物质.在理想问题上,西方浪漫之作常展现出理想化的社会图景,而中国屈原、李白所希望的是圣君贤相施以仁政,20世纪革命加恋爱的浪漫模式,其理想蓝图亦是抽象朦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