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基于制度创新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在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以辽宁省为例分析如何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问题.研究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国际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市场萎缩的困境.首先提出以制度为手段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升级的路径选择,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机制,最后给出了基于制度创新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已经越来越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装备制造业的制度进行分析,对其竞争力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在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制度变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装备制造业制度设计存在着缺少对国内区域分工协作的引导、资本结构极不合理、与低碳低耗能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达到激励相容、忽视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在实现制度效率、帕累托改进、交易成本最低、尊重制度生命周期规律等制度设计的原则下,给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SPSS软件为工具,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份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了河南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竞争力得分和排名;根据全国排名结果给出了河南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竞争力强弱分布情况,利用两大公因子对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贡献大小找出了河南省与其他省份的差距所在,...  相似文献   

4.
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从规模竞争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5个方面构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7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分析,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明确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重点,对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分解研究,为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动态DEA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各决策单元内部的差异性,结合灰色关联度测权重的方法,推演出包含多个并联决策单元的复杂系统的灰色动态DEA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类型的装备制造业进行度量,"十二五"期间,所有的灰色动态DEA有效指数都大于0,意味着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效率没有达到最优;在所有类型的装备制造业中,东部地区的效率值要低于其他经济区域;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效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界定了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的统计范围,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合肥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肥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承担着为各行各业提供工作母机的重任,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地区差异,本文首先应用熵值法测算了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然后,分别应用基尼系数、Theil-L指数和Theil-T指数对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oran’s I指数与LISA集聚图判断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区域空间集聚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态势;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随着时间趋于减小,区域内差异随时间趋于增大,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大区域层面差异减小的同时,正在形成局部集聚效应;从空间相关性来看,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并主要受FDI、贸易自由度、经济基础与区位商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东北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明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及特征的重要性突显.采用偏离份额和竞争力指数法相结合,对7类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测评并对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有4个、吉林有2个、黑龙江有1个快速增长部门;辽宁有5个竞争优势部门,多于吉、黑2省;2)东北装备制造业中通用、专用、交通设备制造部门增长与竞争优势最显著;3)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结构特征为市场-技术、效益-结构、结构-创新;4)人才优势、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等影响因素作用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发电设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特点:行业集中度高,进入退出壁垒高,市场行为独特。首先,按照SCP结构框架,分析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一个基于熵权综合评价模型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所选取的近几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各个指标的发展态势进行实证评价并确定了其相应权重,最后得出所选取的样本年份该产业总体发展状态,该模型避免了传统方法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使权重赋予更加科学、客观,并通过设定指标体系,运用该模型确定了国内该产业在哪些方面发展较好以及哪些方面做得不足,为国内研究通信设备制造业做了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了测算,并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5.7%,且在不同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分行业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4.
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协同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以协同为导向,对生产型服务企业对如何构建竞争优势提出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属性从未改变。从国家顶层设计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既有利于引导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又始终保障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国家政策,揭示政策内容点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规制与基础科学研究既占有重要的影响位置,又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影响作用最大,要充分重视政府规制类政策的规范性和战略性;技术研发及应用、资本投资和关键制造业产品及技术安全处于最容易受影响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论认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优势指数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不同产品类别的竞争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的不同变化趋势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优势产品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3—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对湖南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量,对体现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比例关系的规模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分解,进一步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湖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杨武  胡倩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2):145-153
基于2001-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专利合作网络,分析揭示网络主体及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 显示:(1)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网络具有较强的知识交换和信息传输能力但是传递效率较低;部分创新主体之间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网络向复杂化和社区化发展.(2)在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网络主体演化存在着较大差异并呈现出多元化合作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家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和研究机构成为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3)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整体上不断提升,其中广东和上海的区域内部专利合作比例较高,区域边界对其专利合作的影响逐渐增强.(4)在跨区域专利合作网络中,北京处于核心位置且地位不断巩固;北京、江苏、广东扮演"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不仅是信息交流的中心,也是其他区域之间的桥梁.研究启示为:应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保障各区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作创新均衡发展,形成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动因的基础上,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归纳出这两个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希望通过对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机理的研究,对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融合和为这两大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