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昕 《生态文化》2013,(5):58-58
茶自古以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饮料。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习俗在我国也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不同,有着“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自然差异。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法,尤其爱喝奶油茶;云南则“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藏族爱喝酥油茶,傣族爱喝竹筒香茶,蒙古族爱喝奶茶,白族喜好“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相似文献   

2.
《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一书,系余姚市茶文化促进会编撰,前不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有识之士推荐它为好书,堪称一项茶文化工程。深究绿茶之源茶源于中国,兴于亚洲,传播于世界,茶的故乡在中国。而茶的原产地在哪里?中华大地上关于茶的原产地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3.
鲁迅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想我算是有点儿福气的。来中国前,我不知道龙井茶是茶中极品,也不懂得如何分辨茶叶的优劣,只知道龙井茶是一种绿茶,后来到杭州留学,参观了龙井山脚下的中国茶  相似文献   

4.
正联合国大会近期宣布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捷克文学报2019年第12期以中国茶为专题做了一组报道,其中有去年到访过浙江的记者雅娜·帕夫洛娃的文章,我们来看看她怎么说茶。坐落在杭州的中国国家茶叶博物馆外观朴实无华,一对年轻人坐在长椅上眼望茶园。在中国我们首次有机会参观茶园。走入建筑内部,您会发现自己  相似文献   

5.
《职业圈》2007,(6)
普洱茶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茶类,但总笼罩着面纱,充满了神秘。文章从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普洱茶与茶马古道,普洱茶与其他茶类的差异进行探索,竭力为人们揭开普洱茶之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喻义及表现——古茶诗中茶的显喻一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喻是一种打比方的特点很明显的比喻,古代诗人的笔下,它被频繁地应用于茶或其属性的描绘。新世纪出版的两种古茶诗选可以证此。对入选茶诗中茶或其属性为本体的显喻,可从其喻义所指入手分析,按茶功、茶叶、茶汤、茶声、茶味、茶值的顺序进行。在古茶诗的审美形象世界里,由于采用了具有物象意义的显喻形式咏茶,以上所指便极其感性而又不乏诗意地表现在文本中,其各自内涵被一一"状溢"于读者"目前"。惟其如此,关于茶的显喻便获得了"轻嫩如松花"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又是龙井新茶飘香时节。3月28日,杭州湖畔居茶楼、西湖国际茶人村、老龙井御茶园、和茶馆同时首开“西湖茶宴”。近午,宾客相继如期而至,服务员先奉上一杯澄澈清纯的虎跑泉水,大家在品啜茶泉间,自由交谈,还除却口腔的杂异气味。一杯虎跑泉成了茶宴的一个引子。  相似文献   

8.
王珍 《文化交流》2016,(9):12-15
正新茶萌芽啦、新茶开摘啦、新茶上市啦……每年一进入春天总是有许多关于新茶的消息,像布谷鸟一声声叫着春天。有关茶的信息从来就不会淡出杭城。自2005年杭州被正式命名为"中国茶都"起,一年一度的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已然成为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之一。2016年5月6日至9日,为期4天的茶博会以"茶悦世界,分享未来"为主题,论茶、讲茶、斗茶、品茶、茶艺比赛等精彩纷呈的茶事活动,又一次让中国茶都杭州沉醉于浓郁的茶香之中,那流芳百世的茶文化更是雅到了骨子里,俗到了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的六堡茶的历史,六堡茶的名字由来、生产和销售的时代轨迹。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开采,大批闽粤桂地区的农民到东南亚谋生,六堡茶跟随他们下南洋,成为"劳工茶",六堡茶开始远销东南亚,并迎来了繁盛时期,从而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途径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销售的水路,成就了著名的"茶船古道"这一黄金水路。如今的六堡茶由于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华丽转身,转型为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茶饮。  相似文献   

10.
刘锴 《生态文化》2010,(6):61-61
经常饮用自制的六种养生茶,可使人气脉调和、面色红润、头发乌黑。养生六道茶分别是:养肤茶、降脂茶、降糖茶、消肿茶、降压茶、清咽茶。  相似文献   

11.
今年,画家姚迪雄又匆匆回到了浙江. “非常高兴,又回家了.”此次他从北京南下上海、苏州、杭州、浦江到湖州,与各地美术界朋友交流.  相似文献   

12.
祖丁远 《文化交流》2014,(11):63-66
张贤亮的去世,使中国文坛失去了一位优秀作家,更令我忆念,勾起当年我们一起畅谈的情景。我对张贤亮心仪很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对张贤亮格外关注,他的小说我一本又一本地读,如《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以及《绿化树》《肖尔布拉克》《习惯死亡》《早安,朋友》等等,读着他的小说,对他也就加深了印象。近年来,张贤亮两次来了南通。一次是2006年春风和煦的五月,江苏南通旅游文学论坛举行,邀请他来南通(那次还邀请了台湾诗人席慕容等),下榻于有斐大酒店;2007年4月,他来南通参加由铁凝主持的中国作家协会七届二次全委会,那次会上张贤亮是作协主席团委员。我们第二次会面畅谈,还是在那个有斐大酒店咖啡厅。2011年7月底,我去宁夏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笔会,有机会参观了他开创的"镇北堡影视城"。于是,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华夏影视城的真实印象!  相似文献   

13.
科技在右 文化在左——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人生剪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清明节。在这个中国人的感恩节,陈剑平如同以往每年一样,携妻带女回宁波鄞州老家扫墓。虽然已经在杭州读书工作多年,但家乡在陈剑平心中的分量永远都是最重的,他不会忘记自己是从家乡的小路走出去,走向省城杭州走向首都北京直至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衢州孔氏家庙的藏画中,有一幅女画家阿衡创作的《百牛图》。这幅画有109头姿态各异的大牛小牛公牛母牛的水墨画,是用4张四尺宣纸拼起来的。阿衡的书法也很有特色,她另用30厘米宽的长条纸写了一篇《牛颂》,拼在画的天头上,更增添了《百牛图》的诗情与气势。  相似文献   

15.
1913年,吴昌硕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他在印社观乐楼题写长联道:“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相似文献   

16.
于强 《文化交流》2009,(1):71-74
《〈风为媒〉牵动中国情》《杭州美食亮相联合国》《方寸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佳话》是一组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书籍、美食、邮票在这里成为友好的使者,交流的金桥。如今,文化交流之多苑,花团车帛簇,佳话传颂。跨跃时空和地域的文化交流佳话,为我们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新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著名画家李克昌是当今画坛杰出的艺术家。我最初拜读李克昌的油画、国画和内画,就被其涉足之广和造诣之高而震惊,被其驾驭反差跨度如此大的画种之超凡功力所折服,真可谓:“内(内画)外(油画和国画)兼功得心,三管齐下应手。”而今年9月,在久负盛名的北京艺术殿堂荣宝斋举办他的美术作品展上,我又欣赏到他的雕塑和书法,原来不仅是“三管齐下”,简直是“五子登科”,(其实他还有美学研究),更为其成就之大而倾倒。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正在探索一条"文化养老"的路子,让老人由衷开怀。找到了新生活在寒气降临的季节,鄞州有一些文化活动倒是挺热,比如在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个叫蔡明的耄耋老者和其他几位年龄相仿的书画同好,办了一场展览。  相似文献   

19.
从报道中,从牌匾上,我早就熟悉了王玉玺这个名字。他的字根基传统,醇厚端庄,尽显朴茂本色。我走近他之后,觉得他更是一位功力深厚、以书法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者型大书家。  相似文献   

20.
赵征 《文化交流》2009,(4):7-11
2009年1月12日上午,阳光明媚而温熙。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庄重而高深,一双双眼睛专注地投向讲台上一个头发皤然而精神抖擞的人。他演讲流畅,声调昂扬,不时爆发的掌声是最好的伴奏。尽管他的口音有明显的浙江磐安方言,人们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他“为百姓维权”的精神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