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福德神是闽台地区非常普遍的民俗信仰之一。尽管“人以神佑”的信仰模式同样存在于闽台福德崇祀之中,但因科举人物的“加持”而使福德神“神以人显”的例子却并不鲜见。清代时期,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黄田村的三品按察爷伯公、漳州府龙溪县九湖镇的宰相官帽九龙岭土地公和台湾府彰化县的翰林官帽文德堂土地公,便是通过科举而实现了由“人以神佑”到“神以人显”的华丽转身,成为迄今颇具影响的地域性土地信仰。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4):18-22
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大多源自大陆,如公王、伯公、妈祖、关帝等。以两岸客家虔信的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的渊源及其传播台湾为例说明两岸客家,神缘一脉。  相似文献   

3.
江西于都县盘古信仰中盘古山、盘古祠、女娲庙等文化遗迹一应俱全,构成完整的盘古信仰体系。盘古帝庙最初功能为始祖神盘古信仰,后来融入作为地方保护神的文官武将、土地神、药王神等神像,并日益融入客家民俗生活,体现客家人的多神信仰内涵,构成客家人多元一体的信仰特色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青海汉族围绕着农事生产展开的与土地崇拜有关的祭祀活动,具体表现为在不同的节令时间奉祀的方神、田社、后土、土主、土地等神灵的信仰.本论文从民众举行的祭祀行为和信仰实践上,论述现实中众神灵的祭祀行为和观念中的土地神信仰在历史上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巫信仰和自然崇拜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巫鬼信仰、巫风的盛行、社神和土地神信仰、城隍神信仰,以及巫与道教、佛教的关系等方面。既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加强此时期巫信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化地域性巫鬼信仰的文化功能研究及少数民族信仰风俗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挪威民间故事中的精灵故事非常多,其中对精灵的描写很有特色。精灵和人类婚配故事,反映了男权社会的特征。故事中的土地神,和我国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有不少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志怪小说中反映的城隍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土地神崇拜。远在周代,水庸(城隍土地)就已列入岁末蜡祭的大典之中。三国时期,城隍开始向人格神转变,并广泛流行于江南。唐朝时,城隍信仰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宋初,城隍祭祀被正式纳入国家官方祭祀大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更是吸收佛教地狱审判、赏善罚恶的观念,城隍自此后不仅是城市的保护神,而且成为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的司法神。  相似文献   

8.
侗族的"萨"信仰具有祖母崇拜、土地崇拜与英雄崇拜等多重而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多元性的复合型神灵崇拜。萨神具有从各方面保佑侗寨与侗族族群的强大功能。萨神的神格经历了从自然(土地)神到始祖(女)神,再到英雄(人格)神与村寨保佑神的复杂的变化轨迹,最后成为一个民族性的全能的至高神。  相似文献   

9.
羌族是个有多神信仰的民族,信仰自然神也信仰人格神。坛神是其信仰诸多神灵中的一种,北川民间口头传说坛神是姜尚,经调查考推,颇有根据。坛神的礼神空间和仪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较为类似,是以北川羌民族的坛神信仰,应是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坐落于福建南安的坑口宫,长期供奉田都元帅雷海清,戏神信仰习俗由来已久,该宫作为闽台戏神信仰的发源地备受学界关注。首先对坑口宫和台湾的戏神信仰习俗作扼要叙述,接着论证台湾戏神雷海清的信仰实际上起源于坑口宫,并进一步探讨明清以来闽台戏神雷海清信仰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为玄奘所写,后者与玄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二者都未记载高昌国的祆教信仰情况,因而有学者认为高昌国的"天神"信仰并非是指祆教信仰,但重新考察高昌国宗教信仰的民族差别以及对高昌祆教徒聚落的地理位置,可以断定玄奘未记高昌的祆教信仰正是一个历史的巧合,高昌"俗事天神"仍应是指高昌国存在小群体的祆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词“空桐”,是阿尔泰语“奎屯”的对音,“奎屯”的意思是寒、凉。古汉语中吸收了很多阿尔泰语。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山川地理专名。其中“空桐”就是典型例证。在古汉语的众多历史文献中,凡是出现“空桐”词语的同时.都有与黄帝行迹或传说的记载,由此可以推知黄帝很有可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领袖或神。所以夏文化即黄帝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首的黄帝当然就来自游牧民族了。  相似文献   

13.
“神鱼送尸”、“水仙”、“江神”等民间关于屈原之死的传说,实际是楚地民间水(鱼)中转生信仰对“屈原之死”的价值判断.屈原自沉前的诗篇告诉我们,诀别人世前的屈原,是激情的,但也是理性的,而诗中密集的水意象、浓浓的“昆仑”情结等水文化符号,亦暗示着屈原价值判断中对楚民族水中转生信仰的文化认同.故屈原之死的方式选择,深受楚地民间信仰的影响,楚民水(鱼)中转生信仰是重要的文化性根源.  相似文献   

14.
鄱官是被奉为田神、田祖、渔神、灾害神的地方神;鄱官节,又称鄱官日或是婆观日,是一个流传于宜春城乡地区很古老的民俗。主要分布在江西省部分地市以及湖南、贵州等地。宜春鄱官节的风俗习惯主要有:敬鄱官、晒家底、吃新等。宜春地区鄱官节出现的时期有人考证为五代十国时期;作为水神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汉代;作为灾害神出现的时间在先秦。鄱官节及风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土地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气候因素,相近风俗的归并等。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不断变异是它的特点。在这个风俗中,有的习惯消失了,有的还继续流传着,呈现纷繁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用原始文化的观点解读《格林童话》,能够认识到《格林童话》中大量的森林情结,其实是神话中隐含的树神崇拜;凶杀食人的场面彰显着原始社会的生存现实;巨人原型与北欧神祗形成遥远的照应;还有童话中很多人物的行为仪式渗透着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6.
灶神在流传的过程中,地位由天地大神降为家庭保护神,而自身形象也经历了由“老妇之祭”变为“一家之主”的男性神的文化异变,体现着中国古代社会人类阶级发展和火崇拜、母系社会、男权社会等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海外英语》2014,(8):30-30
目标:学习描述城市各处的实用英语单词和表达。想一想:你上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去?你通常多久去一次剧院,你喜欢看什么戏剧?你上次去电影院是什么时候.看了什么?你多久游一次泳?  相似文献   

18.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侗族擅长“干栏”建筑和能歌善唱,以鼓楼、大歌、廊桥为标志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侗歌艺术饮誉海内外。节日庆典演唱鼓楼大歌离不开鼓楼,大歌在鼓楼坪上礼赞女神、接待宾朋,大歌缘此叫鼓楼大歌;廊桥讲究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巴团培龙桥”因此赢得了“气韵最为浓烈、传神,艺术性最高”的美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类遗产分为自然、物质和非物质三种形态,在侗族看来侗乡境内鼓楼、大歌、廊桥三样文明遗存像生命整体一样不可分开,且认为不可分割的三样瑰宝像生命存在一样标举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智慧:尊崇“天地一人一神一居所”的对应关联与和谐共生。由此,侗寨居所建筑所拥有的“场所精神”与“建筑意”得到了张扬,人们从这可看到人类精神家园的希望所在,以及坚定走出生存困境、生态环境泥淖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一定的修养方式,才能内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是朱熹修身工夫的三个重要环节。朱熹的修身思想。上承先秦儒家。下启宋明后学,对于人的存在的道德价值的完善。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