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在指导思想上有过严重错误,错误首先表现在超越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又违背了自愿、示范原则,且不顾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因此,可以说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是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先决条件,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时,列宁就提出了土地问题,废除上地私有制.起初,列宁认为“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但通过实践检验,列宁逐渐发现了共耕制的弊端,转而采取走合作社的道路.后来斯大林提出并用“铁的手腕”在全国推进了农业集体化.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农村社公主义改造闯出一条新路子,但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理论从宏观上说是合理的,从微观上说却是有极大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农业发展迟缓,其根源在于发展农业的体制上存在严重问题,这是由斯大林时期超高速工业化政策所产生的。本文分析了斯大林时期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形成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赫鲁晓夫对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造,并在分析比较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揭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局限性及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农业走向社会主义,实现集体化,具有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有两次飞跃。其一,列宁"新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合作社思想,不仅第一次从实践上开始了小农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打开了社会主义农业商业化的局面。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发展的新形式,它把市场体制化引入集体化,开辟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前苏联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前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国内学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出现了较多学术成果,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几部前苏联通史类专著中都有对农业集体化的深刻阐述,相关论文还有30多篇,本文拟就20年来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做一综述,以利于下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集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作用,通过从不同方向上串联起“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关系,推进乡村建设,要以系统的思维对待农业集体化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通过实现二者的双向建构实现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二十四章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 (377) 农业集体化是把个体的小农户联合和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大农庄即集体农庄的过程.在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些国家中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对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工业、运输业等都门立即实行了社会主义国有化,从而建立了以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但在农业中,遇到的是大量的分  相似文献   

8.
苏联特殊移民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为了消灭全盘集体化地区的"富农",为了开发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为了向林业、渔业和采矿等工业企业输出廉价劳动力,联共(布)中央实施了特殊移民政策.被划为二、三类富农的农民被没收了生产资料和土地,强行迁移到偏远地区,成为首批特殊移民.从1930年初到1933年5月,大规模特殊移民行动共持续4年,其间掀起两次高潮.特殊移民的迁移和安置进行得十分匆忙,条件极其艰苦,其悲惨命运是全盘集体化时期苏联农民的缩影.联共(布)中央希望利用特殊移民的劳动力加速经济体系现代化,但是特殊移民在暴力强制下进行的"半农奴"式经济活动不但没有带来可观的效益,反而造成亏损.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6—1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广大农村同时存在着自留地经营制度。自留地经营在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大致经历了初步实施、曲折发展、基本稳定、艰难存在和恢复发展五个阶段。自留地经营具有发展道路一波三折、规模小、同家庭副业联系紧密、同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由于老一辈革命家在理论上否定单干,在政策上压制单干,在具体工作中各级政府打击单干,单干农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尽歧视甚至敌视,不得不违心地“积极”入社,表现出自我集体化的主动性,形成“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浪潮。这更坚定了决策层走集体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上下互动,加速了集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毛泽东已认识到 A.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促进农业的社会化 B.农业的社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D.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先完成农业集体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30年代和50年代,苏联和中国分别在农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业集体化(合作化)运动。虽然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部分地借鉴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验,但是我国的高级社和苏联的集体农庄之间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它们在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机械化程度差异之大导致的其各自对待机械化的态度和策略以及它们各自对待富农的政策和态度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195 6— 1 984年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 ,农村经营着少量的自留地。我国农业集体化时期自留地经营既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之上 ,也与苏联经验的影响密切相关 ;是当时社会实际内在要求的产物 ;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也是其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集体化是1950年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最主要制度情境。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集体化研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所呈现出的断裂性特征以及对政治运动的过度关注倾向。文章认为,1950年代的集体化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合作化还是人民公社化,集体化都是目标追求。对1950年代乡村历史的研究,必须要在集体化这个连续的体制形成过程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农业道路与整个社会主义的实践连在一起。落后的历史条件,高对抗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社会主义公式化、简单化的实践,让它走的是一条单一的集体化发展道路。沉重的历史负担,超常的自我束缚,造成了农业发展的极度落后。改革开放使农业又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在个体经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个体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进行了研究,此时期全国性的土改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第一位的发展因素;合作化,集体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声;国营农场是这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中国进行大规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条件这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以改造小农经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为政治导向的,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单一经济要求为导向的合作社运动根本不同。“经济的道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的方法论原则,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制的本质要求,成为社会主义农业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合作化不等于集体化,区别二者有助于再现和发展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制思想及探索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我国绝大部分家庭收入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作为农村公有资产的集体经济却长期增收缓慢。农村人口流失与结构失调呼吁新发展模式,集体产业兴旺也提出新型集体化组织形式的时代诉求,集体化作为未来社会的必然现象,亟须实践消除历史的误解。作为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方式,首先要理论清醒,引导基层组织及群众正确认识集体化的必然性;其次要重视党建引领,清晰定位集体化发展方向;再次要重视产业引进,探索再集体化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新事物,再集体化不仅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也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积极探索,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1979年开始实行第一次共同学历考试。考5学科7科目,1987年减少为5学科5科目。1990年开始实行大学人试中心考试制度。2004年4月在全国实施大学法人化改革以来,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日本适合升入大学的青年从1992年的205万减少到2002年的150万人,减少55万人(27%),2003年升入大学的学生也减少8万人,2003年日本全国521所私立大学中有147所(28.2%)不能招满学生。大学升学率也从1992年的66%提高到2002年的83%.现在的日本大学基本满足了有升学愿望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选择题第9题,用表格形式考查了农业集体化对苏联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影响。原题如下: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