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蓁  许初鸣 《收藏》2009,(9):66-69
台湾十大雅石品种 “雅石”之称是由台湾赏石家林岳宗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赏石不仅是观赏其外形和色彩,更应该赏其意境,体会其诗情画意。雅石的收藏与研究在台湾起步较早,台湾出产的颇具特色的雅石成为藏石爱好者竞相收藏的雅玩,赏石、觅行之风十分普及。  相似文献   

2.
赏石境界谈     
李庆辉 《收藏》2006,(10):122-123
赏石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时逢盛世,奇石收藏更以其特有的韵味和意趣吸引着大众参与,藏石,赏石因之成为时尚。在广东、山东、甘肃、上海、台湾、福建等地甚至形成了有关藏石的产业链,促进了不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观赏石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愚木 《收藏》2010,(5):148-149
我国赏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从隋唐开始,收藏奇石渐成风气。及至宋代,以大书法家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把赏石推向了一个高潮,并提出了“皱、瘦、透、漏”的赏石审美标准。同时还出现了以石为题材的绘画和有关赏石的专著《云林石谱》。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石质供石的欣赏,认为赏石可以抽象为形式上的欣赏,几具有石之特征的、能够达到与供石同样的欣赏效果的其他物体均可以列人赏石的范畴,从而使赏石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赏石的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4.
吴洁 《收藏》2007,(9):138-139
菊花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天然赏石,在黛黑色的石体中,朵朵白色或粉红色的“菊花”或含苞,或怒放,似丹青妙手绘就,古雅文秀,充满神韵。菊花石已有200多年的开采利用历史。过去只有湖南浏阳的菊花石披广泛开采加工,近年来,随着赏石热兴起,含蓄典雅的菊花石受到国人的青睐,江西菊花石也因其花形逼真、花色亮丽、花姿各异,成为赏石界新宠。  相似文献   

5.
邹顺驹 《收藏》2007,(5):165-165
形质色纹是高度概括的赏石要领,它将赏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赏石界即将问世的“国标”的基本框架便是由形质色纹理论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谢礼波 《收藏》2009,(1):154-155
北宋书画家、赏石家米芾的“瘦、皱、透、漏”四字相石法,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经典。正确解渎“瘦、皱、透、漏”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准确把握“质、色、形、纹”四大要素在奇石鉴赏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弘扬中华赏石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慧明 《收藏》2007,(7):155-155
军旅藏石家刘代文先生所藏“白头翁”出自红水河广西天蛾段,灰地白纹,画面神奇,引起赏石界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8.
枕石 《收藏》2007,(7):33-33
由上海中福古玩城发起的“‘中福杯’上海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邀请展”,“五一”期间在中福古玩城中央大厅开展,于5月7日落幕。这次以“继承、和谐、超越”为主题的展览,茎萃了徐文强,杜海鸥,秦明兴、周易杉、汤济飞、盛影蛟、薛云生、陈瑞枫、樊银校,高琦等19位海上著名赏石鉴赏家.盆景艺术家的海派赏石、盆罱代表作近百余件,大多为历次全国大展中的获奖作品。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  相似文献   

9.
李饶 《收藏》2001,(3):15-16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赏石热波及中华大地,赏石队伍成倍增加,新石种大量发掘,赏石展示活动声势越来越大。加之目前人们进入生活节奏更快、竞争力更加激烈的时代,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赏玩天然造就的奇石异矿,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的这种心理状态。赏石文化已进入无序中又有序的全面发展的趋势,理论研究有新的突破,赏石理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就此我想谈谈以下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李峰 《收藏》2007,(3):149-150
广西有着丰富的奇石资源,地处桂东大地的贺州市八步区,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赏石品种——八步黄蜡石,深受岭南及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藏石家追棒。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01,(4):14-14
2000年10月,国土资源部根据政府机构改革和社团整顿的精神,颁布了关于“奖正在筹建中的中国观赏石协会并入中国宝玉石协会”的决定,并通过中国宝玉石协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新一届理事会由525名理事组成,其中常务理事135名。中共中央委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孙文盛当选为会长。为使广大石友更好地理解会议精神。更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赏石事业的发展。本刊特编发孙文盛在中国宝玉石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和全国观赏石协会筹委会主任朱训在为了做好“筹建中的中国观赏石协会并入中国宝玉石协会”而召开的“全国观赏石界代表协商会议”上的讲话内容摘要。供广大石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恭让 《收藏》2006,(2):114-114
综观石界,一波又一波藏石热高潮迭起,一拨又一拨赏石新秀凭着热情和实力壮大着奇石收藏队伍,为赏石活动推波助澜,改写石界精英座次。一次资深藏石家却面临沉寂、落伍,叹惜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才能适应赏石藏石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我以为藏石家起码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3.
陈臻 《收藏》2007,(7):154-155
奇石乃天地间最古老的艺术品,从古到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爱石者甚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者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有200万人之众。然而,现在仍有不少人对藏石的好处与原则概念模糊,甚至领会有误,以致征收藏过程中常常走弯路。鉴于此,笔者总结一些赏石大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看法,希望给初学者以帮助。  相似文献   

14.
池澄 《收藏》2007,(6):154-155
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而被誉为“天赐国宝”的南京雨花石在世界观赏石中具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郑克光 《收藏》2006,(3):108-110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素以独特的地理地貌、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远的人文历史闻名于世。然而长时间中,这块圣洁之地因高寒、高海拔、高度缺氧和交通落后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赏石活动因而也处于朦胧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内地的赏石,藏石之风才影响到青海,在爱石者的长期努力下,如今青海赏石已深为中国党员石界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16.
王昆 《收藏》2008,(11):136-136
《海上藏石》报是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百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刊,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海上藏石》编委会主办,于2001年9月28日创刊。该报以“弘扬石文化,为石友服务”为宗旨,坚持“贴近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推崇创新实践,鼓励石友亮宝”的办刊理念,分别设有“综合信息”“赏石文化”“理论与实践”“石友亮宝”等栏目,还开辟了评鉴专刊和奇石艺博专刊,  相似文献   

17.
吴恭让 《收藏》2006,(10):119-119
兰州是黄河所流经七省区中唯一穿城而过的省城,赏石文化积淀异常丰富。其率先创办,苦心经营的《石友》杂志,因发行量大,影响广泛被誉为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面旗帜。近十年业,兰州积极参与重大的赏石活动,已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国内奇石大展。  相似文献   

18.
邹顺驹 《收藏》2001,(10):16-17
天然性不仅是奇石艺术的灵魂,也是赏石文化的根本要素。因而要求天然奇石绝对保持天然状态,不能有任何加工,便成了当今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理念。张卫先生撰文介绍说:“台湾过去也有很多人喜欢玩图案石,后来因为出现了一些加工打磨等做手行为,他们就不敢再玩图案石了……转向于对有水洗皮肤的山形景观石的钟情,这是对图案石冷酷的一面”。其实这种赏石理念也存在于大陆许多地区,例如武汉就是如此。我曾同几位来访的武汉石商谈及当地奇石市场上的一个奇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愚木 《收藏》2010,(3):136-137
组合石是将两块或数块相互关联的石头置放在一起,表现同一主题的赏石方式。组合石由来已久,古代主要以园林景观石为主,如苏州留园的宋代太湖石“五老峰”和清中期太湖石“留园十一峰”等。案头清供的小品组合石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种新的赏石、玩石形式,包括文字石组合、画面石组合、象形石组合(如人物与人物、动物与动物、人物与动物、人物与景物、动物与景物等)。  相似文献   

20.
俞莹 《收藏》2006,(11):84-85
2003年4月和2006年5月先后成功举办的两届上海多伦国际藏石名家邀请展,向中外石友充分展示了海派赏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