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一个民族的文化趋向、文化心理、传统观念、思维模式等等都必然会受到广告语言的影响或对广告语言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认真探讨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只有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才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也同时进入了一个科技不断变化和革新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软件以及新产品被不断的开发出来,并快速的占领市场,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作为新兴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中一种常用方法,日益得到重视,本文对逆向思维以及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逆向思维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研究,以供人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玲 《华章》2008,(20):152-152
语言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式,情感表达,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这表明心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为了扫除语言翻译上的障碍,了解各民族心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刘玲 《华章》2008,(19):152-152
语言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的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式,情感表达,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这表明心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为了扫除语言翻译上的障碍,了解各民族心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广告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哲学观念、文化心理及思维模式均对其广告语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式和文化现象,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作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对不同国家的广告风格产生着巨大影响.这篇论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广告的差异.文章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大体介绍和理解,讨论影响广告差异的个别要素和价值取向以及广告呈现的不同形式.最后讨论不同文化对广告的影响以及怎么样通过文化传播和谐发展广告.  相似文献   

7.
徐林 《中学文科》2009,(1):11-12
媒体文化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媒体文化“生产”的形象、观念与知识渗透到了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语文教育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信息时代,语文课程不再固守传统的封闭的结构,而是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它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而且还包括口头文本、电子文本和媒体文本、广告作品、影视作品及许多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作品进入了语文课程,大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人们喜欢使用图像进行表达,这似乎出于一种天性,最早的文字就是一些简单的图画."商业插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最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商业插画艺术作为广告传播的一种形式是现代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大众传媒这一传播载体,商业插画艺术的这一特点注定了它总是打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文化特征.分析商业插画艺术与流行文化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人们欣赏插画或者创作出符合社会文化需要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招贴广告是户外广告的一种形式,俗称“海报”。招贴广告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题材、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从招贴广告的图形、版式和色彩上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政治、经济和文化。招贴广告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无论是什么时代,它都以大尺寸的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颖的创意及独特的方式准确而快速地为社会大众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广告与当代审美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当代审美化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逐渐缩短和消解,从而使广告漫染了深厚的审美化意蕴,成为当代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漫润了民族化心理的审美化,又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广告的创作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构成了广告的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一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处于“自觉时代”的诗歌,既开启了“直寻”思维的新视域、新范式,又人为性的制度化、体制化了“比兴”艺术,形成两种不同质的艺术思维方法和诗歌种属。从思维特征看,前者属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而后者属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思维;从文本的内结构特征看,前者属于审美意象诗,而后者属于政治理念诗。尽管二者在审美形态上都有以象喻义的特点,但在审美感受上,依然显示出不同的志趣和尚好,体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与意识形态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实质上暗含着艺术理性对政治理性的抵制和批判,并且都以非对话的形式建构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2.
邱琼 《现代教学》2014,(12):55-56
视觉文化主要包含纯艺术、部落艺术、广告、流行电影、民俗艺术、电视节目和演出、家居与服饰设计、电脑游戏、玩具设计,以及其他视觉生产与沟通的形式。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的视觉文化不断兴起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美术教育同样受到视觉文化的冲击。本文将从两个层面来剖析当前视觉文化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一、视觉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1.认知方式的变化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方式、途径等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广告设计的合理性来自于对设计物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与追究,期间充满了考察、构想、确立和实施的思维活动,而落实到广告设计的造型阶段则需要各种艺术思维的介入。广告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决定着广告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时也对广告自身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晴 《华章》2012,(35)
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在宣传、促销产品,维护企业形象,激励市场竞争,甚至拉动内需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广告的翻译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广告语的翻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广告的最终效果.中英广告语的翻译不仅需要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需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从四方面着重论述了中英不同思维方式对广告语翻译的影响,以期为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绘画艺术的空间表现出发,探讨了中西方在空间表现上的不同形式,折射出内在的文化和哲学根基,这种形式影响到设计中的服装领域,形成不同的设计思维模式和审美趋向,使我们的服装设计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新的文化意识形态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改革中赋予时代的内涵和特征,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主体活动,把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个人的创作风格。追求个性化,强调视觉张力,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艺术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中,以创造性思维为主体活动,体现画面创造性思维的审美陈述,使艺术创作呈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艺术工作人员的一种新型工作形式,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搭配,为艺术创作以及艺术效果的呈现提供了极为重大的突破。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迅速的发展壮大,在当今时代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成为了当前社会利益增长的一个重点环节,数字媒体艺术在将来现代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含义,谈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取得的前沿成果,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广告文化传播的隐性要素在实施中须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文化的传播要素有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又称为显性要素,它通过信源、信息、媒体信道、对象和反馈,扩大广告文化的氛围,强化广告的信息传播。另一类是隐性要素,它通过情感因素、心理因素、时空因素、文化背景、权威意识进一步拓宽广告文化的功能。广告显性要素的传播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广告的隐性要素则更广泛地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经济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影响,导致世界各国广告隐性要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就广告隐性要素在共性与个性使用中须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使广告隐性要素得以恰当的实施,使广告文化的传播达到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广告文化紧随时代步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又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当下,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告的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进步,在方便人们认知世界的同时,也为开拓人们的视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广告的负面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从这一方面来看,广告是不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林凡 《华章》2012,(34)
广告语是广告作品中的重要因素,广告语的创作与传播都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广告语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文章指出,我国本土广告语的内容体现了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广告语的艺术形式富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在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广告语呈现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