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19,(3):60-64
张承志在小说里构造了一个与蒙古草原、黄土高坡、北疆山川这三块土地密切相关的动物世界。骏马、狗、羊这三类意象尤为突出,他笔下的骏马是英雄的坐骑,青春的见证;狗是忠诚的伴侣,前行的支撑;羊是宗教的寄托,神圣的象征。这些动物意象的设置,与作家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存在从根本上反映了张承志对草原文化和苦难宗教观发自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拟父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的“寻父”意识是一种“拟血缘认同感”,在这种认同感的驱使下,张承志在小说中构建了大量的拟父子模式。其中的自然父亲威严、崇高,儿子从中汲取超越自身的精神力量,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父子的亲切拥抱;英雄父亲刚烈、英勇且是神圣价值的承载者,这时儿子的认父仪式是向父亲下跪。张承志的“寻父”是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但儿子的身份定位限制了他意义寻求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用强势的男性叙事,创造出被传统规约了的女性范型:抚慰心灵的母亲,诗意栖身的美丽婉顺的女性,折射着男性灵光的圣女。这些被传统规约了的女性范型,透视出张承志对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下的女性观的认同和沿袭。  相似文献   

4.
斯日  王芳  杨静 《华章》2008,(16):62-62
张承志走上文坛,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黑骏马>被誉为深沉的草原牧歌,悠长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张承志避开了传统文化对自然单纯的欣赏,通过感性的表现角度描绘了草原严峻而又有意义的人生,赞美了草原人民强健的生命力和纯朴的人性.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之后,张承志选择散文这种更直白的方式作为表达自己的载体。他在散文中坦承自己对鲁迅的景仰之情,鲁迅已经成为张承志的一个情结。《致先生书》、《再致先生》、《鲁迅路口》是三篇直接写鲁迅的散文,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梳理分析,不难看出其对鲁迅的认识发展脉络。从张承志的散文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张承志与鲁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柔石在自己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对劳动妇女中的母亲形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一个个悲剧性的母亲形象背后饱含着作家深切的感情,这与柔石自身特殊的经历和其所受的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自身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张承志为代表的一批“知青作家”不仅在个人的意义上书写青春,还力求在个人与历史之间寻找到一种积极的联系。因此,当“青春认同”在历史阐释方面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原则时,无疑具有“一代人”精神史重建的意义,也保留了向历史提出质询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文本中的死亡话语表现在草原场景、红卫兵情景和伊斯兰教宗教语境三个方面。他的英雄之歌是在依恋着英雄、追寻着英雄、怀念着英雄的时侯,再一次为英雄的引吭高歌,这高吭是激昂的赞歌,也是感伤的挽歌,更是张承志与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之梦的庄严告别。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里离不开母亲形象,可是在她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称职的母亲形象,她作品里的母亲多是狠毒、自私甚至是残暴的.在张爱玲的内心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导致了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是那种"巫母"形象?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经历决定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可分为五类:自私的母亲;愚昧的母亲;功利的母亲;狠毒的母亲;常态的母亲。她笔下的母亲多是病态的,令人心痛。  相似文献   

11.
赵海云 《考试周刊》2012,(91):11-12
余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一直为文艺评论家所关注,而女性形象却很少有人提及,一直被隐藏在男性形象之下,处于遮蔽状态。本文主要从女性形象之一的母亲形象出发,分析余华的女性观,以及反映出来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刻画了一系列寓意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母亲形象。伊丽莎白是澳大利亚白人移民的母亲,象征着英国移民在澳大利亚扎根;布莱顿妈妈是澳大利亚流放犯的母亲,象征大英帝国;菲雷瑟特是澳大利亚民族主义者的母亲,象征着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时期的澳大利亚;艾伦·凯利是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的母亲,象征着苦难深重的殖民地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3.
女性是严英秀小说中着力刻画的一类人物,而母亲又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严英秀小说中较为典型的母亲形象可以分为任劳任怨的慈爱的母亲、饱经沧桑的孱弱的母亲、奋不顾身的悲怆的母亲三类,她们都有美丽的外貌,为家庭为儿女付出一切。但这些母亲们延续着母亲的传统形象,缺乏对母亲形象更为深入的刻画。  相似文献   

14.
李杰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17-22
在对精神信仰进行文学言说的过程中,张承志笔下的信仰叙事经历了由膜拜世俗权威的信仰世俗化,到臣服于草原底层力量的信仰民间化,再到推崇生命强力的信仰生命化,最终皈依哲合忍耶的宗教化这样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张承志作为一个作家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是一个有着特殊教徒身份和强烈族属意识的作家,回族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为理解他激烈超越的神性人格提供了某种深层的文化内部的阐释.以“清洁”为要义的回族信仰本位型文化和讲求世俗功用的汉儒文明之间先天的异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作家被理解的隔膜,因此张承志最本质的精神模式实则是孤独的,而且这种孤独有一种宿命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综观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母亲形象是时时出现、看似不重要而实则不可缺少的,这些母亲形象往往是众生相的聚合体,是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范本,因而或多或少地会带有某种象征性意味。通过对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母亲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旧社会妇女命运和境遇的关注。鲁迅之所以塑造这些母亲形象,一方面是因为母慈子孝情结的驱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说创作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在创作中执著地恪守“为人民”的原则,努力寻找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从而成就了他的真诚、痛苦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是一位主体性极强的作家,他在艺术世界里一直执着于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本文从张承志的知青叙述,人民认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承志文学创作中的主体精神状态及发展过程,以期对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主体建构的艰难及其可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