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在我国史学界过去曾经有过不同的议论。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经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急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已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认为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不过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1921年他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种议论就被林彪、“四人邦”的文化专制主义所窒息。林彪、“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他们任意篡改党的历史,他们武断说陈独秀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派,天生的机会主义者与叛徒,并不得有任何异议,否则,就是为叛徒翻案,为机会主义招魂,为民主派、走资派树碑立传。林彪、“四人邦”的垮台,为我们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科学地评论陈独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如何评价陈独秀,历来就有不同意见。打倒“四人帮”以后,在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学术界又开始了对陈独秀评价的讨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联系的是承认不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从目前讨论情况看,凡认为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般都承认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相反,则只承认是党的发起人。我认为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基本上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一个不够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学术界观点不一。文章认为,陈独秀是在1920年下半年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但是其转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而他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陈独秀社会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早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早期,陈独秀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流是唯物史观,大革命中后期,陈独秀逐步背离唯物史观,思想的主导倾向是唯心史观,最终,陈独秀归属于唯心史观;其伦理观、宗教观、群众观表明,陈独秀是一个不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一个不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宜笼统地说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历史过程。北大文科学长的解职、被北洋政府逮捕以及逃避重新抓捕、第三国际代表与陈独秀接洽发起共产党、在南方被守旧势力的围攻、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总书记等,这些因素综合起作用,促使陈独秀一步步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 陈独秀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既有很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为中国新文化的开拓,民主思想的推进,“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列主义的传播以至共产党的创建,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他不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大革命运动中,犯了右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以后又逐步蜕化为托陈取消派,走上反党道路,被开除出党,这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陈独秀为什么会由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倒退为一个右倾机会主义者呢?这既有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批判与陈独秀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陈独秀常见的一种指责是,他轻视民众,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因此走上了机会主义道路.就表面而言,这不无事实依据.但在笔者看来,重要的不是对这种现象作原则定性的评价,而是应从具体历史情境出发去求得真正的理解和把握.本文试图从“五四”启蒙的国民性批判角度来观照这一问题,并由此参悟陈独秀的命运,勾画出他的一幅侧面肖象.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的第一任总书记,而且在至今召开过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中,连续五次当选为总书记。所以,研究陈独秀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无疑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篇幅有限,本文不拟对陈独秀作全面评价,在此,仅就创党时期的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我们党的建立至今已经五十九年,陈独秀离开人间也已经三十八年了,但是时至今日,  相似文献   

10.
<正> 在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限问题上,党史学界一直众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五四运动开始时;1920年春;1920年夏;1920年底,1921年初。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看他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不等于就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质变和飞跃,这不是在书房里看几本书所能完成的,而必须在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1920年武汉和上海两次南下之行在他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中起了重大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行动上开始同情劳动者,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重视无产者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夕,也就是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初,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因为时间距离五四运动很近,所以又称五四文学革命。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陈独秀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革命”的口号,随即就有几个人起来响应。由此,后来就有人把它誉为那是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3年4月和12月的“两篇文章”,另一种观点认为形成于1926年9月发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认为,1926年9月后,陈独秀又否定了他自己提出的“二次革命论”。这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笔者认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不是一脉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1921年底开始酝酿国共合作到1923年12月陈独秀的《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1921年底,马林向陈独秀提出过建立“民…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对于这场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观望到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陈独秀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过程与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相一致:陈独秀最初从民主主义与社会进化论角度看待十月革命;苏俄宣言与巴黎和会的双重刺激加快了他对十月革命的认同;后来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彻底接受了十月革命。  相似文献   

15.
作为政治思想家的陈独秀,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作为诗人的陈独秀,却鲜为人知。陈独秀现有诗作140余首,时起24岁而讫于去世前夕,其中既包含了有关陈独秀政治理想与个人情感发展变化的丰富信息,更不啻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一个侧面的形象纪录。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作为为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推崇以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第二阶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主张无产阶级民主;第三阶段,主要是指被开除党籍的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晚年的陈独秀组织上虽不再属于中国共产党,但仍自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信徒,并继续对中国的现实和前途进行了深入的独立思考,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民主思想。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他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并在与托派朋友的争论中对民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与反思。他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资产阶级民主有多个方面的借鉴价值,应该建立大众民主和党内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等等。研究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社会历史观述评建一关于陈独秀的社会历史观,一般都认为是历史唯心主义,如孙思白在《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1963年3月《历史教学》)一文中即持这一观点。无疑,陈独秀早年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他在第一篇文章《扬子江形势论略》中说,“然南朝数代享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独秀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其思想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1915年9月,从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改名为《新青年》)起,他和李大钊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思想。十月革命后,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4、5月间,陈独秀连续发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论》、《劳动者底觉悟》、《答知耻》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  相似文献   

20.
建党前夕陈独秀南下广东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夕,陈独秀却于1920年年底离开上海去广东政府任职。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陈炯明的再三邀请;北洋政府的通缉迫害;共产国际的积极推动;陈独秀的革命意愿;李大钊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