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云光 《考试周刊》2012,(9):196-196
假想防卫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与正当防卫行为区别很大,造成的法律后果也不一样。假象防卫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把实际不存在的侵害行为误以为存在.因而错误地对他人采取防卫措施,造成了对他人的损害。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从假想防卫的概念和构成条件入手来谈论有关假想防卫的问题.深入了解有关假想防卫的判断标准.假想防卫的罪过形式是否有可能存在间接故意,以及假想防卫是否存在防卫过当等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假想防卫     
本文论述了假想防卫的概念、构成特征、及其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和防卫挑拨的区别 ,具体分析说明了假想防卫存在的几种情况 ,并从法理上分析探讨了假想防卫的责任承担方法。最后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综合运用以上知识来说明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和处理假想防卫。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道义上的义务.但运用正当防卫必须要注意防卫的限度、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正当防卫与防卫挑拨、事前防卫与事后防卫、相互斗殴行为与正当防卫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正当防卫中的一个特殊问题,有四大特征,五种类型。在不具备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多种非正当防卫行为中,哪些属于假想防卫行为,对此,我国刑法理论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假想防卫只能构成过失犯罪,或属于意外事件而不负刑事责任,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5.
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虽有相同点,但又有根本区别,正确认识正当防卫的实施条件和假想防卫的主要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假想防卫     
论假想防卫张传先,李铁根假想防卫是正当防卫中论及的一个问题。假想防卫情况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发生,但对假想防卫的概念、条件及刑事责任的承担,在理论上从未作过深入探讨,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各种混乱。本文拟就假想防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所谓假想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  相似文献   

7.
假想防卫过当是假想防卫和防卫过当的竞合。狭义的假想防卫只有一种形态,即对防卫状况的假想。防卫过当可以由过失和故意构成。防卫过当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由正当防卫行为和过当防卫行为两部分构成。假想防卫过当分为:故意型的假想防卫过当、过失型的假想防卫过当和意外型的假想防卫过当三种。假想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以防卫过当部分的责任形态为准。  相似文献   

8.
吴亚娥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25-27,37
假想防卫是防卫人把实际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因而对想象中的不法侵害实行了所谓的正当防卫,造成他人的无辜损害。行为人依法对其行为承担责任的依据是主观上的认识状态及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分析新刑法确立的正当防卫制度的内容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从正当防卫制度的历史发展、性质、立法意图及我国社会治安现状等方面来看,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是特殊防卫权而不是无限当防卫或无限防卫权  相似文献   

10.
假想防卫主观上是否有罪过,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这给理论界和司法界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扰。结合假想防卫的概念和范围论述了假想防卫在主观上可能存在犯罪过失,也可能无罪过,但不可能存在犯罪故意;并论述了假想防卫过当的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11.
正当防卫是刑法对受害人或者第三人在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中的客观上的危害行为的性质予以确认合法的制度,因此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具有防卫意识。偶然防卫因为没有防卫意识且其行为本身没有防卫行为的正当性,因而不是正当防卫。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正当防卫制席有诸多论著。本文选取防卫权限度这一角度 ,通过对 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 3款规定的依次分析 ,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了研究 ,本文揭示了 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 3款规定之间的内部联系 ,体现了防卫权限度问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立法机关在1997年修改刑法时,专门在正当防卫制度中增设了特殊防卫权,但是关于特殊防卫权的立法缺乏严谨性,存在诸多缺陷。因此,应该对其进行修改,从而促进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并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当防卫辩护是刑事辩护中最常见的辩护形式之一,但由于受我国的司法现状及公民的法律素养所决定,辩护方举证存在诸多障碍。在我国,辩护方正当防卫辩护举证责任要实现合理分担,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正当防卫的举证责任应当在辩护方和辩护方关于正当防卫的证明标准只需要达到优势证据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也是各国刑事立法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作为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已广泛运用在西方的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也遭到该理论的冲击。我们应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专家证言引入正当防卫的可采证据,以体现司法公正和对受虐者人身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当防卫既是刑法中排除犯罪性的一种主要事由,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刑法在强化公民防卫权利的同时,也为防止其滥用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行使条件。本文拟结合典型案例,对正当防卫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法进行探讨,以期让正当防卫制度在刑法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当防卫制度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过去立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正当防卫制度的有效实施,新刑法对此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文章在比较新旧刑法关于正当防卫制度规定上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修改的意义,探讨了如何准确地理解新规定,并对新刑法的修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无限防卫是新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力。新刑法颁布实施以来,有关无限防卫的理解,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反对或质疑无限防卫的设置;二,扩大或缩小无限防卫权的行使范围;三,弱化或忽视无限防卫的主观条件。文章通过对这几个误区的分析探讨,论证了无限防卫设置的可行性,指出无限防卫权的行使范围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特定不法暴力侵害,强调了重视无限防卫主观条件的实践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哈克在《演绎的辩护》(1976)一文中指出,演绎辩护将面对一个与归纳辩护类似的二难困境:我们不能对之提供归纳辩护,这样的辩护太弱了;我们也不能对之提供演绎辩护,这样的辩护将是循环的。本文指出,哈克原来的证明存在严重疏漏。是不能成立的;但她在论文中表达的思想是重要的,本文为之构造了一个新证明,并阐发了这个证明的认识论意蕴:通过其所含逻辑常项的解释。逻辑系统与关于日常语言和思雏实践的经验发生十分间接的联系;除了逻辑系统(在技术上)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外,还有一个它(在认识论上)是否正确或适当的问题。即逻辑系统内的形式论证是否充分、适当地刻画了逻辑系统外的非形式论证;不存在对演绎和逻辑系统的绝对辩护,只存在对它们的相对辩护;逻辑在原则上是可修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