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是报纸的上帝,民生新闻是报纸的基础。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势头,各家都市报在重视传统的时政类报道和突发事件报道的情况下,开始加大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力度,更有报纸提出来写好民生新闻、发好民生新闻、用好民生新闻是关系报纸下一步发展的口号,都市报的民生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在证明着地方媒体的日益成熟,它们更加关注民生,注重和强调与读者的服务和互动,把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思想,已经提升到办报的理念层面上。一、固守新闻本位是民生新闻立身根本民生新闻的魅力在哪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就是…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都市报都是靠社会新闻打天下,对会议类、党政类等看起来硬一些的新闻给予的关注不够,造成报纸有重量缺分量、内容多精品少等缺陷。不是都市报的读不需要了解此类新闻,而是报纸如何去做,如何将读关心的东西挑出来,都市报也只有做好了这一点,真正成为“信息梳理机”、“观点提供商”,才能真正增强竞争力,实现竞争力的转变。为了突破会议报道模式,创新出彩,让读满意,在竞争中领先,半岛都市报早准备,早介入,充分挖掘新闻资源,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大提高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都市报是主流报纸的重要补充。都市报的发展势如破竹,但都市报的政府要闻却没有因此而耳目一新,原因是政府要闻有其统一的新闻来源和特殊的地位,而新闻工作也没有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的报道方法,政府要闻依旧是来头大、口气硬、似件非件,似新闻非新闻。针对现在报纸竞争的形势,为赢得更多的受众,都市报要闻的写法不得不改变,所以研究都市报如何报道政府要闻就成了必要。本对都市报与党报报道要闻的区别及都市报要闻版存在的问题以及都市报如何报道政府要闻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媒体运作的角度看,重大突发性报道或重大战役性报道,编辑部一般都会予以高度重视并派精兵强将投入采编。这类新闻的竞争,往往被提升到报纸和报纸之间竞争的位置,被老总们早早地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多姿多彩的版面上。因此,作为普通记者,特别是战线记者,更多的是怎样跑好战线,如何从平淡平凡程式化的活动和会议中,捕捉、提炼出鲜活的新闻,发现读者确实需要的新闻和服务信息。一、在会议材料和活动中找特色点对都市报记者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都市报一般不太可能用大篇幅去作程式化的会议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相似文献   

5.
孙虹 《新闻采编》2009,(1):20-21
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进入到一个平缓发展期。回溯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等报纸媒体已经将报道民生新闻作为主打来吸引读者眼球,这些报道都影响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即1998年的《圆圆说话》、1999年的  相似文献   

6.
综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在报纸上得到高度重视,报纸不仅在要闻、时政、经济等各大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在日常新闻的处理上,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彰显了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特色。  相似文献   

8.
陈栋  张丽 《今传媒》2006,(3):31-32
自2002年起,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电视新闻界近年来少有的热闹景象。有些学者把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称为是继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之后“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其实,最早的民生新闻却是诞生于以社会新闻为主导的都市报和晚报中。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像电视民生新闻那样的重视,相比较之下尚欠火候和成熟。但都市报作为报纸大家庭的一员,贴近大众、贴近都市脉搏等先天优势使得都市报的民生新闻也足应得到人们的重视。都市报民生新闻呈现出的优势民生…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要把自身营造成一份贴合市场、亲近民生的报纸。而当都市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的过程中,几乎都不约而同把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重要战略层面上来。但都市报的时政报道不同于党报报道,更不能简单沿袭  相似文献   

10.
深度报道(亦称深入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①长期以来,在许多业内或者业外人士看来深度报道一直是党报的优势所在,是党报的“利器”。而近年来,它却越来越受到各地都市类报纸的重视。一向给受众提供“快餐式”消费的都市报却青睐被称为党报“重型炸弹”的深度报道,这难道只是都市报运用报道文体的一种偶然现象吗?不!在笔者看来,这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一、突破都市报同质报道瓶颈提高竞争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后春笋”,从这些曾用…  相似文献   

11.
陈文 《新闻世界》2003,(12):29-29
图报道,即以图片、字相联的形式,共同完成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的报道,是报纸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效体裁之一。因其兼而具有图像的直观生动与字的丰富翔实,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读的青睐,成为国内诸多报纸版面的“热卖”内容。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现场的惨况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3.
毛竹菊 《视听》2016,(1):102-10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求中国报纸是如何报道"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在头版文图表现方面,中国都市报和党报对于巴黎恐袭事件报道的处理方式呈现差异,都市报头版对巴黎恐袭事件的报道,以图片版面多于新闻报道版面的形式为主,党报则以纯文字为主;在新闻内容方面,中国报纸对巴黎恐袭的报道在报道来源上趋同,但在新闻标题和图片运用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避免同质化,尤其是都市报的表现各有千秋。此外,本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中国报纸头版报道巴黎恐袭事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随着读者市场的变化、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一批处于优势的都市报提出了“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都市报已经不满足于快餐式新闻,开始向深度报道进军,企图通过加强深度报道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06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类报纸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6.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17.
都市报诞生至今,时间不过短短8年。2001年前,“其兴也勃焉”。在《华西都市报》的带动下,都市报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蔚为“都市报现象”,新闻界人士对其发展态势亦普遍看好。之后,在关于都市报的未来走势的评论中,则经常可以听到来自正反两面不同的声音。其中,都市报新闻的“软化”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都市报的领头羊《华西都市报》对此作出回应,提出“二次创业”的设想:在原来颇具晚报性质的都市报的基础之上,打造全新的严肃报纸。所谓“严肃报纸”,指的是以报道硬新闻为主的报纸。一般而言,区分软硬新闻的标准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都市报竞争的加剧,各地都市报都开始重视社会新闻,尤其是本地社会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社区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目前一些都市报报道内容的分析,发现其内容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而且这种不良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波及中国都市报整个群体,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声誉和公信力.某种意义上,这是对读者的一种侵害.都市报的受众意识、责任意识、办报方针和社会功能的最终发挥,无不体现在其报道内容之中,所以,对其不良内容进行剖析、批判,对于受众,有助于提高其正确的辨别和接受新闻信息的能力;对于报纸,有助于促使其报道内容的健康、导向的正确.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报道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2010年11月起,温州都市报推出"都市新闻·民生"版,在版式、内容上大胆创新,在文章和标题处理上力求"接地气",体现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着重突出民生新闻的地域性、贴近性、人文性,创新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