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相应发生变化,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区域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以及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西藏"一江两河"农区是西藏最重要的农作物集中分布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必然对该区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一江两河"地区主要站点的气象数据,采用平均气温、≥0℃和≥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作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指标,分析"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趋势及其热量资源变化在年内的分配。结果表明:①"一江两河"地区气温显著升高,增温以冬季最为明显;热量资源年际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②研究区主要代表气象站点表现出≥0℃和≥10℃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③从研究区各站点逐月积温年际变化来看,≥0℃积温在春季增幅明显,尤其以3月积温增加明显;≥10℃积温8-10月增加幅度较其他月份明显;④热量资源的增加正值作物或牧草生长始末期,热量的增加将影响作物或牧草的生长,如拉萨地区适宜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  相似文献   

2.
邓振镛 《资源科学》1982,4(4):40-48
合理的复种比单作能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能增加作物产量。河西走廊小麦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80%,如复种绿肥、豆类、马铃薯等作物则能解决小麦多年连作的问题,有利于种地和养地。这里平川部分地区每年都有复种并占一定的比例。但是,由于热量等气候资源的影响和种植的盲目性,有的地方复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合理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提高复种作物产量,本文试从复种作物产量资料与当地的热量资源对比分析,来确定复种作物产量丰、欠的农业气候指标;结合热量资源分配特征,对复种作物进行农  相似文献   

3.
一、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温度升高将使中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农业种植界线向北移动,而气候变化给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林而达,2001)。  相似文献   

4.
一、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 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温度升高将使中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增加.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农业种植界线向北移动.而气候变化给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林而达,2001)。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大豆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是喜温耐冷凉的作物,大豆要稳定生产需要一定的热量条件.温度过高,会导致生理机能受挫;温度偏低,以会导致其受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白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变化对白城市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适应性措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二是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三是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四是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土壤肥力进一步降低,初级生产力下降。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温度、水分、土壤性质、病虫害、二氧化碳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以及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和作物适应能力等因子之间彼此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王媛  方修琦  徐锬  戴玉娟 《资源科学》2005,27(1):121-127
统计东北地区1960年~1999年对水稻生产有意义的5月~9月份气温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显示近10年来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显著增加.根据东北地区水稻极早熟、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的产量与热量资源的定量关系,采用风险-效益决策法中期望值评价的方法,建立计算作物期望单产的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吉林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产生正面影响,而对辽宁大部分地区产生负面影响.改种更适应较暖气候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结构是对这种影响的两种主要适应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减弱负面影响.近20年东北地区水稻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的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适应行为的结果:吉林、黑龙江水稻单产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辽宁,水稻播种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以黑龙江增加的幅度最大,吉林次之,而辽宁则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9.
中国温带地区不同界限温度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演变对农业生态环境、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温带地区及外延200km范围内840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空间插值,基于偏差法计算了格点尺度稳定通过不同界限温度(≥0℃、5℃、10℃、15℃和20℃)的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格局及不同时段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带地区均呈现出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积温增加的趋势,≥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不同界限温度初日自南向北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和积温逐渐减小。起止日期和积温年代距平从1990年开始正负转变,1960—1980年与2000年以后差异显著;寒温带持续日数和积温低值区域减少、中温带和暖温带高值范围增大。时段Ⅱ(1990—2015年)温带地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和春玉米可种植区相比时段Ⅰ(1960—1989年)存在不同程度北扩。  相似文献   

10.
刘玉梅 《大众科技》2005,(2):119-119,121
为实时鉴定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将大庆市历年各月(24节)作物苗情及发育进程、多发气象灾害进行技术总结,为农业生产决策、抗灾救灾提供了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赤峰地区14个气象站1961年~201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因子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7年来赤峰地区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升温速度0.23℃/10a;≥10℃活动积温呈显著升高趋势,57年升高了218.31℃;降水量呈微弱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16mm/a;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种植长生育期品种和二茬作物正常成熟,但降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发生概率变大,旱作农业遭受旱灾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及的大别山、桐柏山地区,系指河南省境内淮河干流以南(长台关以上包括淮河干流两岸)的全部山地丘陵区,大致在北纬30°21′—32°40′,东径113°—116°之间,处于我国亚热带北部边缘。热量资源较暖温带丰富,比典型的亚热带稍有逊色。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热量条件区内差异甚大,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丰富的热量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自然生产潜力,对本地区热量资源的特征、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合理利用途径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殿芳 《资源科学》2011,33(7):1310-1316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气候资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该区域的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四川省1961年-2009年36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年代间该区域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热量资源增加,平均气温、≥0℃积温和≥10℃积温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经向带状特征,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气候带移动特征明显,亚热带向西扩展的面积高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全省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减少,以盆地东北部减少最为明显;降水量在川西高原和攀枝花地区升高,而盆地大部减少;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下降,减幅小于降水量的变化,盆地大部地区的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低于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玉米生长和发育综合影响的评价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玉米分期播种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干物质累积及籽粒干物质累积资料求出玉米发育期的热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光合使用模型以及温度、水分对光和作用影响模型和呼吸及物质转运模型,建立温度对玉米发育进程和物质积累的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发育进程中温度对发育和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及对成熟度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评价温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基础,而通过诱发突变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农业生产需要的优良基因则是现代种业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舒庆尧教授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制了一批水稻优良材料,对当前和今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作物具有传统农作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时人类未来生活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风险。本文主要从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害虫和天敌、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方面,来说明转基因作物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粮食作物,是人们得以生存的前提保障,农业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与人们的利益。因此,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我国农业作物生产过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农作物的产量会有所起伏。这其中,自然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气象灾害,是不可抗因素,农业工作者只有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御和治理,才能最大的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样才能确保农业产值的稳步提高,在为农业经济创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收益。文章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化模式,本文将集成制造系统模式和机械化生产系统相结合,提出了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模式,建立了集成化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农场作物、机器作业工艺以及机器设备也在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整体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土传病害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高投入与高产出、种植品种单一、复种指数高和大量施肥施药等为特点的集约化种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于对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和传播扩散途径的认识不足,随着集约化种植不断推广与发展,作物土传病害在我国已成蔓延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有效遏制作物土传病害蔓延势头,实现到2020年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文章建议:开展土传病原微生物普查,测土施"药",深入研究作物土传病原微生物,大力普及科学种植知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中,将其应用在种植活动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种植的效率,通过计算机对蔬菜大棚温度以及湿度等因素的有效控制,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农业生产。事实上,以人为的方式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控制,令其免受环境的影响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一个发展趋势,以此为论述重点,探究计算机在蔬菜大棚中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让我国的农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