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2.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形成,受到多种文化资源的影响,其中梁启超的影响不容忽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整套话语:将国民性作为政治变革的前提、以文学作为改造国民性的工具、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概括,都是对梁启超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梁启超的国民性理论是鲁迅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3.
不可否认这样一个史实:由鲁迅作品开拓并深刻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曾渗透于众多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成了二十年代、三十年较风行的主题。将鲁迅这种思想继承得忠实而富有独创性、系统性的是老舍。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作为主题体系,暴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教导国民”、“改善社会”,以期国民精神振兴、民族解放,这是老舍小说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思想生命力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4.
对鲁迅的误读与妄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鲁迅的妄评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鲁迅的误读。这一状况在当前鲁迅评论与研究中仍表现得很突出。冯骥才将“国民性”与“国民劣根性”等同,而以阿0为“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作出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来源于西方人的东方观”的结论,把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说成是一种“西方的霸权话语”,就是对“国民性”的严重的误读。思想家与一般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被误读、误解是会有的,作为评论应尽量避免误读。评论需调整心态,才能走近或走进鲁迅。  相似文献   

5.
关于鲁迅前期思想中改造国民性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是鲁迅研究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只是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逐步得到了重视。确实,回避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是无法正确评价前期鲁迅的战斗业绩的。如果我们把改变国民精神理解为改造国民性的同义语的话,那末,鲁迅走上文学的战斗道路。正是这个主张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冈察洛夫是中、俄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家,他们对阿Q与奥勃洛摩夫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期望能重建中、俄国民新的文化品格和现代民族文化。但是,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所采取的诠释角度和所要达的目的却有所不同。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思想体现的是在国家被半殖民化、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情况下的一种"强国保种"的主体性愿望,而冈察洛夫的国民性批判思想却带着强烈的"脱亚入欧"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了精深探索。伟大的鲁迅最早注意了这个问题,并作出重大贡献。老舍登上现代文坛稍迟,而他继承了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视不可忽视的成就。鲁迅揭示国民弱点,勾画国民灵魂,重点是放在对劳动人民身上落后消极东西的表现、批判上,而选择小市民作为发露中国国民性弱点的突破口,是  相似文献   

8.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鲁迅、赶超鲁迅提要: 1、领会鲁迅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深刻主张,可以化成为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改革的精神力量,中国当前的改革,其重点势必是应该消除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各种表现…… 2、研究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素质。鲁迅极大地发展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上对“国民性”问题的剖析和挖掘工作,在这个领域中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鲁迅针对整个民族受到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摧残,提出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努力想来“改革国民  相似文献   

10.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特征,强调鲁迅力图以文字“画出国民的灵魂”来达到救治国民心灵,改造国民性,由“立人”到“立国”,改良社会,寻找希望和拯救国度.这对今天的时代仍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16.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思想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其各种著述特别是杂文和小说创作中,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在考察这一思想的成因并探究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国民劣根性的病灶.鲁迅先生终生怀抱忧患意识和沉重担当,支撑起最伟大深沉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17.
传统化及传统政治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主导着阿Q的言行及思维模式。他是一个集中体现国民劣根性的象征符号,是鲁迅贯彻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批判对象  相似文献   

18.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鲁迅所处的时代现实、“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涵等内容的分析,认为“国民性改造”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且是实事求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