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是个人生活动机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分离,其根源在于康德将脱离了情感的理性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德沃金将生活价值的客观性作为建构道德法则的基础,解决了康德道德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平等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析进路,罗纳德.德沃金所建构的名为"资源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资源平等的理论目标是"敏于抱负"和"钝于禀赋",实际上,这两种理论目标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敏于抱负"与"钝于禀赋"相互消解。德沃金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其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的内在张力,并试图以"虚拟保险市场"来化解它。德沃金的这一尝试是值得商榷的,原因主要在于虚拟保险市场既不能实现"敏于抱负",又不能实现"钝于禀赋"。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普遍低迷,是教育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在于道德教育实践中对道德教育本真的游离和丢失。通过还原性诊断的方式,逻辑推演出道德教育的本真使命,并对造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制度和认识上的三种“不相称”症结作出诊断。在道德教育本真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终结的出路构想。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将人性观作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言下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他对道德的描绘彰显了对德性的塑造和对至善的追求。但他道德哲学中所持有的理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立场,使其陷入不可避免的困境。该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想的困境,在当代世界道德哲学领域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困境解决的可能路径。该研究以现代价值为导向,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范式,旨在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树立不倒的道德秩序以及为人类个体德性提供具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指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制度没有完全成为有效的生活秩序,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些生活秩序却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违背。其原因在于:道德要求泛化、道德空场的存在以及多元文化并存使社会主义道德的秩序性转化受阻;制度设计不足,尤其是制度执行不力,使制度的有效性不足;不良社会习俗的存在使社会习俗的价值导向偏失。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7.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8.
德沃金在批判在英美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法学理论:实证主义法学和功利主义法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权利正义理论,坚决捍卫个人的平等权利。牢固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围绕道德、法律和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诠释理论和原则平衡方法,把保护个人权利的思想贯彻在立法司法守法的各个环节当中。形成了以公正为宗旨,以平等关心和对待个人为核心权利,以道德权利为基础,以背景权利为论证,以制度权利为实现的权利公正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过程中,在如何评价和对待斯大林及苏联经验问题上,毛泽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评价原则,运用把握本质、总体评价,一分为二、辩证评价,功过分明、量化评价,区分主次、侧重评价,成绩错误、分别评价等唯物辩证方法,成功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及目的问题,为后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0.
从微观角度看,道德原则是对"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从宏观角度看,道德原则又是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出的规范与期望,因此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有效性不仅是康德伦理学需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也与我们能否在生活世界中共享一些行动原则从而实现相互理解并尽可能地减少冲突等现实问题密切相联。面对康德意义上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现代社会语境中遭遇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困境,当代建构式的康德伦理学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探索与辩护。  相似文献   

11.
“忠恕之道”的本质精神不是“忠君”,而是推己之心以爱人。它不仅是道德原则规范,而且是道德实践方法。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现实人们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来看,为了避免形成道德真空,“忠恕之道”尽管不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但仍可以作为中介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辅助作用,用以引导人们弃恶扬善,避恶趋善,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人性的善恶问题是中外思想史上的重要辩题之一。自古以来 ,人们根据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 ,而提出不同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也就是说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 :性善或性恶、利他或利己 ,然后再依据这一假设去寻求教育。由此观之 ,人性善恶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重新认识人性善恶的问题 ,将对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可以撇开人性善恶究竟谁是谁非的无益争论 ,而透视其背后所隐藏的、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有积极效应的方面与因素。虽然 ,我们再也不能根据性善性…  相似文献   

13.
重返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灌输"的困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无论是道德灌输的“美德袋”显性模式还是提倡“情景引导”的隐性模式都不能解决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剥离的现实。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理论以“交互主体论”为基础,强调道德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式回归,摆脱了“道德灌输”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这对于面向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如此需要对道德生活进行情感层面的深入的探求。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质量的表达。而长期以来,对道德生活的解读往往阻隔在真实情感之外,面对当下教师道德生活呈现出的可堪忧虑的情感-生命现状,教师道德生活向情感维度的转向迫在眉睫。基于情感自觉的视角,从情感-生命、情感基础、情感素养三个方面对教师道德生活的情感维度进行深入解读,以便探寻以教师支持性情感系统的培育为特征的促进教师道德生活的自主成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严格意义上的行为等于"行动中意图"加上相应的"身体运动",这是行为的基本结构,但行为的完整结构却包括自我、欲望、信念、在先意图、行动中意图、身体运动及其后果等要素。根据道德评价的"可控原则",行为之完整结构中的诸要素都可以成为道德评价的对象。基于从不同层次的道德评价对象来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就"动机效果分别论"与王海明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了当前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提出了工作的措施和应掌握的方法,体现了对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的跟踪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原则真实性问题上,洛克一方面从经验论的立场出发反对天赋德性观,认为一切道德理念都来自感觉和反省,道德原则并非是不证自明的、永恒的和"普遍同意"的普世原则.另一方面,洛克在批判经院哲学和唯理论学派将演绎和推理作为评价知识真实性唯一标准的过程中,克服了机械经验论的局限性,认为道德原则虽然来自感觉和反省,但它同样具有真实性.其真实性是需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人们推论、考察和运用后才能得以发现.洛克关于道德原则真实性问题的辨析,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科学论证了道德原则的来源,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在评定伦理学学科是否具有科学性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梅双 《辽宁教育》2013,(5X):70-71
<正>一、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应然性从现实依据来说,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基于克服他律德育的弊端。就他律德育而言,教育者一般都是单向地对学生提出道德要求的目标,理论多于感情,对一些违规犯错误的学生按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学生表面看起来服从或屈服了,实际上从长远看来得到的主要还是负效应,学生要不变成了"小绵羊",要不变成了"混世魔王",这样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这种德  相似文献   

19.
20.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