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积极主张吸收西方教育的有益部分,不断改进和调整清政府的教育制度。二、他坚持“造士必以品行为先”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课程设置、品行考核、选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办法,以保证这一方针的落实。三、他主张派遣留学生,但要实行约束和奖励,并取得所在国政府、学校的支持,严加考核。四、鼓励在职官吏短期游学游历,结合本职工作“师人之长,补己之短”。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清末影响很大,对今天也不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清末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张之洞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劝学篇》和“癸卯学制”集中体现了他“中体西用”的历史教育思想。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忠君爱国的思想;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史为体,世界史为用”;并就历史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要求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推行于实践。张之洞的历史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号无竞居士,别号壶公抱冰先生,河北南皮人。他是为世公认的清末有作为的政治家,洋务派的后期领袖。他非常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在他为官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几乎没有中断过教育活动,堪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拓者,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奠基人。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方便,特分年度撰辑“张之洞教育活动事略”。 1863年(同治二年) 二十七岁 考中进士,显露才能(廷试对策指陈时政不袭故常行墨程式,被独具慧眼的阅卷大臣赏识,称为“奇才”),授职翰林院编修。  相似文献   

4.
张金鹏  曲铁华 《教育评论》2023,(10):140-146
《劝学篇》“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张之洞在清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调和了不同思想阵营的矛盾,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论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体内容为民族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健全齐备的教育体制观、调和中西的教育内容观和改革科举的人才选拔观。“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特定历史时局的产物,对加速社会变革与进步起到了实质性促进作用,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对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重建民族教育文化自信依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6.
米尔顿·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任尼克松私人经济顾问。他著有《资本主义与自由》(1962年),《自由选择》(1976)等二十多部著作,在《资本主义与自由》的“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一章和《自由选择》的“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一章中,较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教育价值与教育投资关系的教育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7.
在本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比较教育学者中,被誉为美国“比较教育之父”的艾萨克·利昂·坎德尔(Issac Leon Kandel,1881—1965)的名声最大。他是一名继萨德勒之后,更加自觉地力图把比较教育建立成为一门科学的比较教育学家。他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平生著述繁多,而集中体现他的比较教育思想的主要著作则有《比较教育》(1933年)和《教育的新时代》(1955年)。解放前,坎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在我国就有过重要的影响。比较教  相似文献   

8.
弗莱雷与他的对话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保罗·弗莱雷(Pauol Freire)看作是一位世界级的教育大师并不为过,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是因为他一生都积极投身于世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他对第三世界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情有独钟,这集中地反映在他1970年出版的一本名著《被压迫者教育学》上,他的思想与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郇人(今山西临猗)。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和《叙录》载,他不仅“博学而多才”,被时人尊称为“稷下先生”,而且潜心教育,培养出了诸如韩非子、李斯那样著名的理论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我国古代崇尚道德情操教育这一传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特别是他对情感教育的论述,在我国教育和心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1837~1909)是洋务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并付诸于行动。对此,经济史学界过去一概视为“对外依赖”、“对外投降”,尤为甚者,还追加过“洋奴哲学”、“卖国求荣”等大帽子。近年来,不少论者对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对于张之洞的利用外资思想和活动,一些论者已有所论及,但还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阐发和评判。一、张之洞从抵制外资到利用外资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一)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新大英百科全书》(1979年版)在介绍杜威时说,他是“廿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学在授予杜威荣誉博士学位时,称他是“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他的重要教育理论著作《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都被译成十二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他本人还应邀以教育顾问的名义,访问过旧中国、日  相似文献   

12.
二、潘光旦如是说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直到1934年他才返回母校任社会学系教授,并兼任过系主任、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等职。在清华大学,潘是通才教育的又一重镇,“他的治学原则是通,而‘通’的原则又归究到人”,因此大家说他的“人文思想较他的优生学更为有名”。社会学系是清华园的一个大系,尽管系里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比如陈达教授就主张“专一”),但是该系还是享有“通才制造所”的美称(《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第20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潘光旦于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涉及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文章,后来收入《自由之路》一书,上述《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也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中精辟地阐述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教育理论上的科学性 ,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不仅对我们学会用系统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分析教育问题 ,而且对我们做好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教育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或称教育环境 ,它包括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  相似文献   

14.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十九世纪未叶德国教育学家罗森克兰茨著作《教育学体系》(Die Padagikals System)一书,美国布雷克特将它译为英文,书名用“教育哲学”,可能就是这个词的起源。自此美国教育学者纷纷用这个词著书立说,美国的一些大学也开设“教育哲学”这门课。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于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时使用过的教材,也是当时较为完整而系统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中叶蜚声法国、轰动欧洲的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自1762年问世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教育界。尤其是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关于智能发展,即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更大。两百多年来,他的这一思想一直为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和探讨卢梭这一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大自然是瞬息万变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无时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在必要的时侯,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  相似文献   

16.
一、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要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在小学语文界已形成共识。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知易行难。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穿靴戴帽”、“两张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教育史上,发生过两次教育主题的转变。第一次是由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以培养竞争能力为核心的“学会生存”;第二次是由“学会生存”转变为以发展非智力因素为动力,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会关心”。每一次教育主题的转变都是一次教育大革命。一、传授知识——学会生存 (一) 17世纪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场大革命。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完成于1632年,但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实施,并且在他死后的近两个世纪中几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一、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博深的学问,就必须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精髓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1985—1944)江西余江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民主战士,杰出的新闻出版家,而且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当时报刊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及《经历》等书中,约计一百余篇。比较重要的有《改良家庭教育丛谈》(1921年)《小学中的职业教育问题》(1924年),《职业教育范围之研究》(1927年),《现有教育制度的罪恶》(1930年),《复朱经农先生一封信》(1930年),《平等机会的教育》(1932年)等数十篇。他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进行兼收并蓄,人民性、革命性、结构性、时代性、创造性齐备,不少地方闪现着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光辉,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很有参考价值。本文整理为十个方面,五大特色予以介绍,期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学生的学生.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孙丑上》).所以他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在当时他的思想是代表了比较保守的由奴隶主世袭贵族转化过来的那一部分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因此,他虽然游历各国,游说诸侯,但是他的政治学说和主张,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不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孟子是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尽心上》).他的学生虽然没有孔子那么多,但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下》),规模还是不小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不仅在当时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后世也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他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和可以借鉴的经验(自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糟粕),不愧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