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部分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5、6两章内容。其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国共合作则是近年来考得最多的内容。命题的特点是:考点分布广泛;重视基础知识: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及问答等多种形式。应重点理解并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及意义;中共三次重要会议;国共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他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①“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③据此,一些人就认为五四运动反封建很彻底,已经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其实,毛泽东在这里用的“彻底”一词,与“不妥协”或者“坚决”的意义相同,是讲五四运动在反帝国主…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革命,而在此之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次政治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1915年9月《新青年》的创刊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是为纪念文学革命并为迎接五四运动各七十周年而编纂的。文学革命解放了传统诗词的形体,宣布白话诗的尝试大功告成;“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白话诗以新的内容,把初期白话诗从形体到内容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即被公认为“新诗”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取向沈卫威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本是不同的所指,但它们有一个内在的血脉相连关系及必要的发展路径.前者的重心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其实质具有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的文化启蒙的精神导向,是一场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长期来评价不高,甚而被贬低。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把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在维新思潮阶段,没有它的独立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思想文化,其贡献远不如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次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才进而思想文化层次的变革。有的研究者甚至断言,辛亥革命只是打落中国最后一顶皇冠,别的毫无意义。这些论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性,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曾经发挥了同封建阶级旧文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是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流行并为人们所习惯的一种说法,它是否完全科学妥当,值得我们重新地加以分析与考察。对于五四运动,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有过如此完整的论述:“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而且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新文化运动呼喊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一批青年领袖和文化精英,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组织条件;陈独秀自始至终以各种方式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0.
《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是周恩来同志1920年在狱中编写的两本书.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为刚刚兴起的五四爱国运动所吸引,立即投入到这一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并成为天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天津是五四爱国运动猛烈发展的一个地方;天津的新文化运动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一支劲旅.天津的五四运动从1919年5月4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它是晚清以来近代文学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步推进的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空谷之音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又在随后出版  相似文献   

12.
成庆 《政治思想史》2012,(2):191-195
(2012年2月-2012年4月)今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迄今尚未见到学界有重大纪念活动,这位《新青年》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似乎已经被遗忘。笔者虽以近现代思想史为主业,但惭愧的是,对于这位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过去常将其视为  相似文献   

13.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靳青万一、《三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其主要倾向是什么?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认为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有的认为是“突出宣...  相似文献   

14.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15.
李涛 《学语文》2005,(4):42-4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收在《呐喊》小说集里的第二篇小说,继《狂人日记》之后于1919年3月发表。当时新文化运动余波未消,五四运动正在酝酿,作者正是通过塑造这篇文章中的孔乙己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穷途末路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旧时代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封建科举八股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教材《师说》一的主旨,历来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之学必有师”;有人则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概括为“本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诸如此类,不一枚举;这些看法.虽然各有其理。但笔总觉得不免有些偏颇,不敢苟同。从《师说》创作的根本目的.立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论证的全过程看.笔认为其主旨归纳为提倡“从师”,“师道”是较为确切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新青年》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如今已过去一百年。对于这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运动的研究方兴未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不乏认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的观点,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其历史意义。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再探讨,以探明历史真相。本文在借鉴多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求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怎样界定五四精神,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在过去80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此始终是众说纷纭。有人把五四运动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延伸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人则试图将二者割裂、对立起来,或肯定前者、贬斥后者,或断言救亡压倒了启蒙、个性解放夭折于政治关怀。对于五...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和胜利,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参与发起新文化运动,率先举起十月革命的旗帜,培养革命骨干,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政治、思想和组织条件;始终站在五四运动最前线,以顽强的精神鼓舞革命群众斗志,指明斗争的方向,为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推动中国共产党创建,捍卫和发展了五四运动的成果。李大钊不愧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捍卫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