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浅谈如何培养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运动员的意识指运动员在篮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自觉心理活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篮球意识的内涵、分类、训练工作中“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为提高篮球教学和训练提供反馈信息,为培养球场意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篮球“意识”是运动员对篮球比赛规律认识的反映,是进一步学习提高篮球技能的必备条件。本文通过对篮球“意识”认知心理学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篮球意识的一些规律,从而为篮球训练与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一个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从篮球竞赛规则与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近年来篮球新规则的修改对篮球技战术产生的影响。论证加强篮球运动员“规则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查阅大量篮球文献资料、专著、走访篮球教授和篮球教练的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意识、快攻意识、篮板球意识、传球意识的培养等,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篮球运动员“规则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篮球竞赛规则与篮球运动发展的关系出发,论证加强篮球运动员“规则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蕾 《天中学刊》2004,19(2):118
篮球意识是运动员比赛行为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它决定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层次和发展水平.篮球意识产生于篮球“攻守”技战术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性发挥,有时表现为逻辑演绎的结果,有时表现为辨证使用的方法.篮球技术每一次的发展创新,无不是篮球运动员的意识结晶.因此,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篮球意识的培养融会贯通于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全过程.篮球意识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篮球意识"理论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篮球意识是运动员根据场上的情况通过感觉、观察、思考、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综合,文中对篮球意识的概念、内容、影响因素,评定方法以及培养和训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意识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所谓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经过大脑的积极思维并能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观念。它支配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运用各种技、战术行动。过去我们国家对于“篮球意识”研究不多,而且没有做为一个理论问题来研究。近年来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逐渐感到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篮球意识素质较差。从而对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的灵魂所在,而篮球战术意识,乃是篮球意识中尤其重要的一环。少年儿童时期正是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篮球意识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少年儿童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途径以及对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与训练进行积极地探究,期望可以为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章学”与“文学批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学、古代文学理论方面考察,现代"文学批评"与古代"文章学"歧异分明。郭绍虞等囿于所处时代环境,以"文章"非"文学"的先行观念为主导,试图在"文章"中清理出一种纯粹的"文学"概念,实则是不能完全成立的。实事求是地还"文章学"、"文学批评"以本来面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重建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假借”和“通假”是有关汉字用字现象的常见术语。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同音字或音近字相替代。然而其替代的性质并不相同。“假借”相对“本字”而言、“通假”相对“正字”而言。它们分别是从文字学和训诂学两个学科的不同视角看问题的结果。从具体实例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逻辑关系上部分属不同的层面,不应把它们视为同一现象的具有互补关系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9.
"谶"本是假托神意兆示人间吉凶的预言;而"纬"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是指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与儒学化的方士以神学迷信观念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由于"谶"与"纬"曾一度在两汉时期合流,并形成盛极一时的"谶纬"思潮,因而古人往往将纬书称为"谶纬",或单称"谶"。于是后世人们也多将"谶"与"纬"相提并论,甚至有人认为"谶"与"纬"名异实同。本文对"谶"与"纬"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认为"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同中有异,并非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