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的作品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具有鲜明特色并倾注作家丰沛情感的莫过于《蛙》中的姑姑。莫言对姑姑重男轻女集体无意识的质疑、雄性化的女性形象等描写无不彰显了姑姑追求与男性平等的主体意识。在《蛙》中莫言有意遮蔽对男性形象的塑造,着力于将女性个体融于宏大的国家历史背景之下,在"极致"的计划生育环境冲突中凸显女性的命运。女性觉醒者无路可走的历史困境往往造成了女性的悲剧结局。这也是莫言的《蛙》带给读者的思考与文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亚特兰蒂斯》中的弗雷德里克与《蛙》中的姑姑因为各自的人生错位而经历了心灵崩溃与救赎。弗雷德里克的心灵崩溃源于宗教信仰、人生信念、职业道德与父亲、妻子、岳母、同行的期待的超我及与英吉格移情的挫败的双重压抑,而姑姑的崩溃源于其维护国家利益的超我的鞭挞。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制性、权威性使得姑姑所经受的崩溃程度更深。在救赎过程中,弗雷德里克的信仰由审判的角色转变为支持、鼓励的角色,而姑姑的救赎中对于轮回观念的信仰赋予她自我治愈的能力,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李昂在其婚恋小说中,从"性"角度切入,塑造了一系列陷入婚姻情爱的女性形象,她们无论是被生存所迫进入婚姻而受尽折磨,还是在两性相处格局里追求爱情但始终不得,或是在征服男性过程中被自我异化,都无法摆脱被侮辱、被损害、被吞噬的命运。女性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摆脱男权阴影遮蔽的事实,也特别揭示了妇女实现社会解放和自我觉醒的艰难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4.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莫言《蛙》中塑造了一个复杂多义的乡村女医生形象姑姑。她的传奇人生演绎着一部历时六十年的中国民间生育史。根据其历时性的经历和反差型的人格,我们可以从蛙、娃、娲三个阶段分析她身上人性、魔性和神性的特点,并由此引发我们对于她身上承载着的历史与现实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6.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国历史中的京杭大运河与运河儿女的命运变迁为题材,从纵向的叙事维度呈现了中国百年来所经历的从战争杀戮、政治动荡到经济腾飞的沧桑变化,展示了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特别是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个体的命运沉浮与精神困境。小说将历史叙事与当下叙事交错进行,在当下叙事中时时向历史溯源,但其深层思想内核却指向当下,折射了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问题——浮躁与碎片化的社会需要借助文化寻根来找到精神栖息地,在个体、家族与民族的历史回溯与探源中获得自我认同。同时,《北上》还通过本土与外来视角的并行叙事,以运河文化空间为载体,浓缩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历史过程,以开放包容的世界视野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辩证理性的审视,其中既反映出作家从新的时代高度重述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民族自省与自信,也体现了以平等交流、包容和平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来回应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类困境的思想意涵。  相似文献   

7.
在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对男主人公安玑·克莱的描写既有现实主义冷静的批判,又散发出浓烈的现代主义气息。这一气息就是异化。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安玑·克莱与传统宗教思想的异化,以及由此造成他与女主人公苔丝的异化和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从而深刻展现了《德伯家的苔丝》的现代主义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德莱塞的自然主义作品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它展现了人类被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异化后的悲惨遭遇.异化,是指社会、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本质的改变.本文将以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为文本,分别从人异化于社会和他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及人的自我异化角度探讨异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18 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使用异化范畴一方面继承了德国思想的传统 ,另一方面是为了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不是目的 ,其目的是为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的积极探索 ,迈出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一步 ,最终促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三论"即价值论、拜物教理论及历史演进论构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价值论的本质是一整套的社会生产关系,是所有制结构条件下双方或多方缔结的合约结构,制度变迁则是合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于一体的合约选择与合约替代.拜物教理论从资本逻辑、利益集团和社会意识形态偏好等角度考察了异化或物化对组织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关键影响.马克思的历史演进论则从历史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动力结构和演化机制.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三论"中汲取有益的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把生产方式的历史演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经济学的创造性转换,以便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提供逻辑自洽的理论解释和有效而又科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阐述来尝试分析媚俗艺术中的自媚现象。自己被自己媚俗的行为感动是自媚的重要特质,其形成原因在于,主体始终处于一个"被看"的状态中,不断认同他者目光对自我的异化,始终在追求自己想象中的能够在他者观看下完美呈现的自我,并陶醉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自我的虚无性的判断,强烈地揭示出了"我"所感动的自我本身的虚假。  相似文献   

12.
权力和人性在官场小说中的关系对抗是小说《沧浪之水》的主要体现形式,主人公池大为在面对权力体制约束和现实功利社会的挑战时,被迫逐渐放弃操守、信念和价值观,人性在与权力的不断对抗中被一步步异化。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一词来源于英国空想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作为针对社会弊端而产生的文学样式,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始终是乌托邦文学的主题。在16世纪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两大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莫尔在《乌托邦》中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理性王国来阐述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对抗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桎梏。  相似文献   

14.
人民民主专政政报得以实。是革命政权。生、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合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规律的现象。与其说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和不可移易的历史地位,不如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结出的丰硕成果。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阶级国家政权关系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1844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状况》等文章中,提出劳动分裂论,从宗教异化、财产异化、政治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不正常的分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这些观点启发并影响马克思形成了劳动异化论,并为后来两人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异化观和人学观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恩格斯之理论对立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16.
族群即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又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族群的认同与建构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段颖博士的《泰国北部的云南人——族群的形成、文化适应与历史变迁》一书介绍,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角度描述了位于泰国北部的国民党"孤军"流落与生存、形成华人族群的认同与建构以及在泰国文化的适应与信仰等,对于族群的认同与建构研究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解读《欢乐之家》中女主人公莉莉·芭特的人生悲剧,旨在阐明小说中19世纪末美国社会以"炫耀式消费"为特征的消费享乐主义价值观对主人公形成的深刻的影响。消费主义使人物化并异化,莉莉·芭特不断处于消费文化中的"表演自我"和真正"品格自我"的矛盾挣扎中,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所高等文艺学院。在八年的时间里,其文艺教育方针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这种变迁既与当时的历史语境有关,也直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教育的理解。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教育方针的变迁,表明其始终处于培养精英与面向大众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无法解决的,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于知识的运用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与文化发展相同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的主导力量是丰富的知识,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封建社会,主导社会发展的仕途经济却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本文以《红楼梦》中的仕途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古代仕途经济的典型,对比当今社会的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传统仕途经济的弊端,为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逻辑研究方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与运动员生活秩序的重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社会变迁视阈下运动员生活秩序的重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作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表现,推动了运动员生活秩序的打破与重建;运动员生活秩序的打破与重建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和外在表现,是运动员这一特定群体对中国社会发展自我调适的结果,通过群体自身生活秩序的变迁与社会的其他变迁形成互动逻辑,促进社会制度层面的政策调整.自我价值的勃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运动员生活秩序重建的内在驱动;从社会精英到"弱势群体"则是这一时期运动员生活秩序重建的不同社会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