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达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在当前社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缩小贫富差距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一是加快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完善措施,有效调控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四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发展目标。在当前,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入领会西部大开发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和发展目标。在当前,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研究,对我们深入领会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但它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确分析和认识收入差距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对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道路保证、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提供了新的视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教训和经验,提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阈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语境而言的,我们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如何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均是对我国社会民生建设的重大挑战。聚焦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以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及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为主线,可建立“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在厘清流动人口与相对贫困关联性的基础上,立足收入分配视角,可探索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针对流动人口在三次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要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破除户籍限制、强化社会支持几个方面入手消除三次收入分配中的限制条件,以依据平衡、协调性及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是实现大多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因此,国家应采取正确的宏观调控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和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发展生产力是核心,共同富裕是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方向,社会和谐是基础,党的领导是保证。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座丰碑中的一块基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通过长期思考和反复论证,抓住当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对社会管理问题非常重视,强调对社会稳定的维护、社会责任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设立监督机制来完善社会主义建设,并且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对我们社会建设转型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伦理价值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根本内容是人民利益,根本尺度是“三个是否有利于”,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两手抓”;邓小平的伦理价值观,在伦理价值的根本目标、根本内容、根本尺度和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邓小平伦理价值观,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认识飞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这一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是”到“不是”到“确立”的过程。它从客现实际出发肩度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论述了目标和途径的有机结合,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特殊性和一般规律的关系,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实践主题,也是价值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处理好发展社会生产与促进公平正义的关系、物质富裕与实现精神富裕的关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总结多年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排除一系列错误观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以下只注明该节页数)它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最高理论本质,从实践的纬度解读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从“社会和谐”走向“和谐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找到了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会计目标是西方财务会计概念中一个备受重视的概念,属财务会计概念中的最高层次。但在我国对会计目标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我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开始,然后对会计职能、会计对象和会计方法进行论证,而对会计目标理论的论证基本上没有或者很少,这使得我国会计理论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实践或者经历时间不长,因而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难以作出更准确的概括.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然而终究没有能够突破对马列主义原理的一般理解.邓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长期以来未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的划时代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贡献.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最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②“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不是一般地重申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在,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实践方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人们的实践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从文化哲学视角探讨人的全面发展在网络文化下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得到拓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多层次的联合劳动要求实行多层次的按劳分配。多层次、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决定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它只适用于同一联合劳动层次的同一核算单位内部。而在不同的联合劳动层次和不同的核算单位之间,由于经济效益不同,是不可能实现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商品经济,所以必定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异。以按劳分配作为衡量个人收入是否公平的标准,平均主义和收入过份悬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